生,但也不怕死。
“今日余娘子不在,俺便斗胆主持诗会,”王氏说着开场白,“这几位都是当世俊才,新科高中,能与吾等妇人论诗实在是不易……”
“不敢当!”几个进士连忙说道。
聊了一阵,王氏又说:“官家在琼林宴上,却是做了首御诗,这是官家拿来示人的唯一诗作。此殊为难得也,应当拜读品赏之。”
李清照听得有些好奇,拿到朱国祥的打油诗一看,顿时就噗嗤笑出声:“此诗……极好!”
王氏正色道:“官家大作,自有其深意。”
李清照笑而不语,毕竟是皇帝的作品,她还真不能像以前那样毒舌。
李易连忙解释:“官家在琼林宴上,声称自己不擅辞章,因此只能写一首打油诗。还说贻笑大方,实在是过于谦虚了。此诗虽不合韵律,然立意高远,足显天子之雄才大略。”
“然也,”另一位士子也说,“官家之志趣,不在诗词文章,而在天下社稷。便连打油诗,也写得这般从容大气。”
众人开始吹捧,刻意绕开文采,只从立意和格局入手。
李清照摇着团扇默然不语,她有些后悔来参加诗会了。
这群官眷当中,她只看得上余善微,剩下的全是一些俗人。
或许是吹捧打油诗太过尴尬,王氏引导着转换话题,请几位新科进士拿出诗词作品。
李易拿出自己旧日诗作,请在场之人评价之后,忍不住说:“久慕易安居士大名,今日还烦评判一二。”
李清照刚才已经听过诗词了,非常委婉地说道:“阁下之诗,平仄韵律都对。”
意思是说,也就剩下平仄韵律了,其他没什么优点可言。
李易尴尬道:“在下受教了。”
换成以前,李清照可毒舌得多。
一来年龄渐长,二来颠沛流离,三来无依无靠,她现在说话已经非常收敛。
又在画舫逗留片刻,李清照借故家中有事,便提前告辞离开。
东京着实没什么好留恋的,她决定卖掉房子回乡,再养育一个孤儿消磨时间。
坐着驴车回到住所,正准备吃饭呢,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来访。
“阿姐,大喜事!”李迒见面就说。
李清照不解道:“喜从何来?”
李迒说道:“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