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徐振之,除了对于游记表示关怀之外,自然也免不得打探他和买活军的关系以徐振之来看,不少人还想借着这样的关系,做上几笔生意呢。
虽说徐振之不事生产,只知游历,但这也不代表他是个不懂经营的傻子,而且徐振之手里的确捏着买活军的人脉虽然以前没有,但现在有了,徐振之到家的时候,家里已经躺着买活军送来的包裹了,里头除了编辑部寄来的稿费告知函之外,还有一叠叠都是读者来信,这是徐振之从未想到的,原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有钱拿而且还能收到读者的来信反馈
稿费告知函里,的确写得真真切切周报的稿费,暂定是一篇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不过,由于徐振之人不在买活军境内,这稿费暂时是不能给他的,他要领这稿费需要一些特别的步骤,首先,徐振之要以和投稿时相同的笔迹,以一个固定的住址寄信表示自己要支取稿费,编辑部才能把钱通过私盐队捎带给他,而且,还要收取一笔汇款的手续费,到时候他也必须本人手写住址,通过笔迹核对进收款。
如果在买活军境内的话,要支取稿费倒是简单了,只要人过去编辑部,通过笔迹验明正身即可,这样就不必收手续费。编辑部还叮嘱徐振之,若是愿意,可以在下一封投稿上附带指纹,这样只需要比对指纹,便可以付款,笔迹毕竟还是不如指纹分明些。
这是来意之一,之二,则是编辑沈曼君的约稿,她指出,徐振之的游记在买活军引发的反响很好,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延请徐振之在买活周报上开辟一个专栏,润笔加倍,一期二两,在游历中所见所闻,不拘巨细,都可以记载其中,若有地理奇景的叙述,文笔又更加白话,那便更好了。
一期二两,一个月四期,那就是八两银子,这个收入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不低的,不过话说回来,徐振之若是看得上这些银子,那他也就不会出门去游历了,这时候旅行实在是很花钱的一件事情,八两银子只能说是有些微补益而已,对徐振之来说,意义更大的还是那些读者来信主要都是买活军治下的百姓写来的,也有些是之江道、广府道的读者,读了第一篇游记之后寄来的感想,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了江阴徐侠客敬启呢
信中所写,大致也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本地土著,从未出过本地,甚至连所在的县城、村落,都没有离开过,这些信件多数都是拼音夹杂买活军的简化字来写的,文理也十分粗糙,大意是感谢徐振之的游记,让他们知道了天下还有这样出奇的所在,这样的名山,就在本地附近,可以前往一观。
其中有些人请他务必要将所游历之处都细细介绍出来,恳求他时常投稿,而有些人则已开始询问徐振之途中的花费,还有他们想象中的一些困难是否真切,看来是也动了出去游历的念头。
第二类,则是外地迁徙到买活军治下的读者,不少人的祖籍就是徐振之到访那几座城市,他们也曾去过江郎山、三清山等名胜古迹,写信过来,是要感谢徐振之为老家山峦扬名这种感谢是非常真挚的,就犹如弘扬乡望一样,弘扬家乡的山水,很能让本地的百姓自豪且高兴。此外,这些人还要补充徐振之没有说到的地方,告诉他,哎呀,光是此山中,也还有很多地方是先生你未曾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