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俗套的计谋,但是很管用,因为王不留在朱威回来的第一天就已经吵过架的消息,早都被传了出去,这时候再传出去一些闹崩了的消息,大多数人是会相信的。
毕竟朱威在回焕土堡之前,并不认识王不留,而这几年王不留凭借着作坊和很多大商家拉上了关系,而这些大商家后面站着的人也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哪怕朱威官职比王不留高,在焕土堡的势力比王不留大,王不留也并非没有任何的反击之力的。
这也是选王不留作为计谋主要实施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至于决定性原因,自然是因为王不留的身份了,只有王不留才能有火器这等东西,最精确的设计图和制造工艺。
因为他是工部出来的,知道的最详细,如果这等东西普通地方工匠都能知道的话,第一个不答应的,应该就是朝廷了,所以火器这东西,一般在地方上只有修缮的工艺,或者是已经淘汰了的工艺,有很多东西,都是从京城做好运送过来,而后当地组装的,这样虽然费时费力,但对于朝廷来说,是最安全的做法了。
华夏的每个朝代都是吸取了前朝制度上的缺点,加以改正,从而制定新的制度,比如北宋,吸取了唐朝后期,各边镇将领集权过大,最终中央无法掌控的情况,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发展到极限,武将出征,皇帝还亲授阵图,束缚武将手脚,最终自食苦果,终宋一代整个文官士大夫集团,包括皇帝,毫无血性,岁币纳贡,软骨头最终还是葬送锦绣河山,再妥协还是换来覆灭。
明代,吸取了北宋对武将过于轻视的苦果,终明一代,战争不断,至末期也敢战,整个士大夫集团包括皇帝,又犯了另外一个极端,在面对内外敌人,屡战屡败,也屡败屡战,甚至在明知财力国力不足以两线作战,在后金并未要明帝称臣,只是要一些金银,双方换来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还一根筋的绝不妥协,打不过也打,主打的就是一个硬气…
在李闯逼近北京的四个月时间内,在外无强而有力的援兵,内无太多粮草太多守军的情况下,不撤不走,就是硬刚。
当时转移南京明明是一步好棋,虽说到底能不能挽救明朝天下,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毕竟有了退路,也就有了一线生机。
可就是被这些士大夫还有崇祯认定,只要退了,就要成为北宋末政府了,最终的后果,就是被李闯合围,丧失了最后生机,断送国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