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朱肃点了点头,和朱雄英一起左右伴着老朱,坐了下来。
“士子们的怨忿已是无碍,但……还有其他棘手的事。”老朱道。
“这一次推动开民智之事,是咱借着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加上你大哥他的手段,四两拨千斤,拔除了朝中对于南北之别,欲袖手旁观甚至是有地域歧视之人。”
“但这事,日后定然还有余波。朝中的官员你大哥筛了一遍,但反对这事的儒生,定然还有千千万万。”
“就像大孙身边的那几个混账……他们甚至还算是有官身的。其他没有官身的混账,必定更多,咱只怕也管不来。”
“日后,这些人挑动了自己的弟子,和出自这些学堂学院的弟子们对立,咱大明,只怕又要陷入新一轮的党争中去……你准备怎么做?”老朱看着朱肃。
党争……可以说是而今老朱对于大明未来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后世把持大明、挑动党争的东林党,就是出自于民间的东林书院。
一家书院尚且如此,若是大明儒生当真分成了民间和官学两派,彼此之间互相仇视,日后,大明的党争,恐怕也无法避免。
“父皇不必担忧。谁说这些学堂,和他们儒生有关系了?”朱肃道。
“我们设立学堂,本就是为了兴盛华夏学风。但这兴盛学风,与兴盛儒学之风,却是有很大的差异。”
“学问不止有儒门一家,我们的学院,也不是要将所有人都培养成皓首穷经的儒家门人。”
“我们设置的这一批学院,分为两个学部。我暂时将其称之为小学和大学。”
“小学设置的广泛些,可以尝试在每个学府之中皆设一个,暂时只为百姓开蒙、只教读书识字,常识算术。这样,我大明需要投入的教学资源,自会大大降低。”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的设置,将各种希望百姓们知晓的基础的道理、眼界,全都融会贯通到教材中去。”
“这些教材宋师已经在带人编写了……从这些小学里毕业出来的学子,识文断字,同时又知晓些粗浅的道理,有着较高的眼界,不至于是个睁眼瞎……但却也不是儒家人。”
“小学学完之后,这些人有了识字的基础,已经足以推动我大明许多方面的进展。之后再设置中学,而中学之中,教学则更加细分:除儒学外,格物、经济、海事、医疗、天文、用兵、甚至是耕地之类的事,都能入内学习。”
“我新学早年间便曾提出过,‘专人专用’,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杜绝外行指导内行……然而现在我大明的问题是,外行太多了,内行往往只有零星的那么一两个,所有事情,几乎都是让学儒的文官们去做。”
“一个读了论语的官员,朝廷让他去治水……他能治吗?治不了。没那个能力好吧!”
“偶尔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