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心高气傲,但他们对于李祐,还是没有任何的不敬。
毕竟和改革会试相比起来,李祐过去为天下读书人做过的功绩之事,更加的不可估量!
即使不提楚王殿下碾压全国的书法造诣与诗词水平,那些活字印刷术、改良造纸术、拼音识字法和字典等等功在千秋之事,也已经让李祐有了如同当代圣人般的地位了。
这也是为何李祐要搞科举改革这么大的事情,最后也只能是大儒们去找孔颖达投诉,而没有人敢正面站出来反对李祐的最大原因。
因此,武则天越听就越是骄傲,自从成为李祐的弟子之后,对自己老师做过的事情,武则天一向都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直到她听见两个大嗓门书生说的话。
“楚王殿下此次改革虽然大胆,但还是过于年轻气盛,实属不智啊。”
一听他们的口气,武则天就很是生气,她跟在李祐身边跟了很久,亲眼目睹李祐做过很多事,所以在武则天的内心里,李祐早已是算无遗策的代名词了。
又岂能容几个小小举人批判?
“你们何出此言?”武则天压低了声音哼道,“如今会试还未开始,就讲得仿若楚王殿下此次改革是
失败的一样,未免为时过早吧?”
那两个书生看起来年纪都挺大了,应该是考了很多次才考中举人,他们闻言也是愣了一下。
“请问阁下是……?”
武则天不慌不忙的说道:“我姓武,是本地的举人,也和你们一样将要参加会试。”
“原来是这样,”其中一个老成书生听后一抱拳,“我姓唐,是来自江南的举人,我隔壁这位仁兄姓王,是在下赶考路上结识的伙伴。”
既然武则天没有报出姓名,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