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诸葛亮如此精确的将教务司的数据报出,众官员不免一惊。
好家伙。
这数据比他们还要记得准确。
到底是卧龙。
文翁脸上闪过一丝无奈:“阁主,这一万四千人非是各级学府不接纳,而是他们根本不愿意来就读。教务司的官员都下村入户了,可有的百姓就是守着那几亩薄田也不愿送孩童入学,还有的孩童死活不愿意入学,有一部分因为是女童的缘故,被限制在了家中,做些手工活计。”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孩子读书的。
至少有的百姓就是如此。
如今炎黄来钱的途径很多。
狩猎、商贾、种田,甚至于成为一名家丁护院也不是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百姓选择多了。
倒是对这样的学府不在乎了。
比如有些有钱人,他们不入学府,依旧能够享受到比入学孩童还要好的教育,他们又如何会入学呢?
“教书育人乃是国之大策,也是炎黄之基,主公说过,炎黄教育不能落下一人。文司长,这部分人还需要努力一番,切莫任其在外放任自流。”诸葛亮想了想,倒是觉得这样的理由是合理的。
有的人是有钱,有更好的条件,这部分人不用管。
但更多的人是愚,要处理这些愚人,问题还是在教务司身上,这非是政令能够解决。
就拿主公秦天纵跟他讲的事例来说。
在蓝星,有些人早上发的扶贫猪牛羊,下午就成了盘中餐,后面三百六十四天吃洋芋、红薯之物。
这就是部分百姓的局限性,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深谋远虑。
启迪民智,这非是一时半会能够生效的。
“是!阁主放心,卑下定当竭力。”文翁感觉压力山大,不过倒也松了一口气。
幸好没有责怪于他。
教务司这些日子以来算是整个炎黄花钱最多的部门之一。
几十万孩童的修炼,从筑基到功法武技修炼等等,这都是一笔极为昂贵的费用。
光是财政处拨款就达百亿之多。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