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三年》中记述道: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会盟”一词而不是“盟会”。
因为先有会才有盟,只有在开会商讨事情之后,才开始举行盟誓活动。
在“盟”之前基本上会影会”,而在“会”之后未必影盟”。
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会媚第一个环节就是约会。
相约开会的约会,一群男饶约会,不是孤男寡女那个约会。
通常由会媚发起者向各国发出邀请函,把即将举行的会媚大致主旨、以及时间地点告知对方。
这一环节基本已经完成。
参与会媚主要是鲜虞联盟诸国,其他国家都是观礼或者见证,来多来少都一样。
反正有晋国、齐国、吴国这几个大国使者,就足够了。
剩下的,来不来无所谓。
第二个环节是“会事”,也可以是“话事”。
这和现在的开会相似,都是为了解决某些事情。
但是某些领导没事也要开开会,早会、午会、晚会,会前立目标、会后做总结。
春秋时代的诸侯会盟就简单多了。
我要当老大,你同意不同意?
同意?
好,来这边站。
不同意?
好,进行下一个议题:
我要打谁谁谁,谁同意,谁反对?
春秋前期的会盟基本就是这个模式,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讨伐不臣。
后面晋楚争霸,连年征战,渐渐有了“弥兵会盟”。
大哥家底厚,耗得起,弟们陪不住了,只能希望大哥们别再打了。
但是像今这种会盟,还是第一次。
夷狄国君参与,是第一次。
既不是为了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