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距离他杨仪好像更近了?
当然前提是北伐能够成功的话,或者说只要拿下长安,他杨仪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弘农的太守了……
所以在此期间,杨仪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的在帮着诸葛亮完善北伐的细节。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杨仪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诸葛亮为此作下了《甘戚论》,但二人无所感触。魏延曾经举刀指向杨仪,杨仪则泣涕横集。费祎常常调和二人,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二人各尽其用。
然后,然后诸葛亮就无了……
但多年的共事也让诸葛亮对杨仪的为人极为了解,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只能说诸葛亮对于杨仪与魏延这样的人,用的都是他们的能力,但却在时时防备着他们的品性。
所以说,如今的社会中很多人过度重视能力而忽略了道德修养,本质上就如杨仪一样,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做过多少错事就会有多少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而已……
而对于刘章来说,他此时的选择跟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于人才来说,用其长不用其短就行了,甚至对于马谡与杨仪二人的去处,刘章都已经有了腹稿,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去亲自接触一下二人,看看这对哼哈二将是不是真像历史上所描绘的那样……
如果能为国家所用那的确是极好的……
然后……
“襄阳马幼常(杨威公)拜见许昌侯!”
拿到拜帖的马谡迎出去老远,与之一起迎出来的还有那个与其隔三差五就吵上一架的杨仪……
“二位不必多礼,本侯向来对这些礼数不是很在意,今日冒昧前来拜访也是慕名而来,若有打扰之处还请二位见谅了。”
刘章嘴上虽然这样说着,但行动上还是依着礼数拱手还礼,只是在说话间刘章总觉得面前的两人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异样……
“是……错觉吗?”
刘章心下暗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