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
“……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
“只是承载这些知识的书籍,或是散佚,或是毁于战火……”
“能保存到现在的百不足一,此乃我华夏最大的遗憾。”
“今日我大明承天命而坐天下,自当……”
他先是说了一大番的开场白,歌颂赞扬了先贤的伟大,惋惜了书籍的损失,无数知识失传。
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建议,朝廷组织大儒,收集天下典籍加以汇编……”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此书若成,可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好。”一道叫好声响起。
众人望去,竟然是朱元璋。
只见他高兴的道:“景恪真是深知咱的心思啊,人家都说大明只有武功缺少文治。”
“咱早就想编写一部这样的文献,堵住那些人的嘴。”
“只是编写此书耗费甚大,而大明当务之急是变革不宜分心,所以咱就没有去做。”
“今日倒是被你小子给抢了先。”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