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他觉得能够玩弄执政和台谏于鼓掌之中、提高了皇权也算的话。
但这是以大宋制度失衡为代价而得到的。
“唉……”
烂摊子,烂摊子。
一堆烂摊子。
……
大明·嘉靖时期朱厚熜理解宋英宗的心情。
但不明白宋英宗挣这个是挣什么劲儿。
两人的立场是不同的。
仁宗没有儿子,他这个过继寄养的儿子是很得百官认可。
自己则不同。
自己不挣这个名号那就得让那群王八蛋捏扁搓圆。
他就是要让他们时时刻刻记住。
自己这个皇帝是他们请来做的!……
【弄完这些私事,宋英宗总算想起他亲政第二天所问的事了。】
【他也不问大臣了,直接下了两条诏令。】
【其一是对考核官员的“磨勘”制度作了些调整。】
【公元1066年九月,将一般文官的磨勘时期从三年一次改为四年一次。】
【而待制以上改为六年一次磨勘,以减缓官员升迁官称的速度,并对中高级官称的定额作了限制,以达到减少政府俸禄支出的目的。】
【十月,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
【对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作了限制,并减少了录取的名额。】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录取总人数不超过六百人,以达到减轻由“冗官”的俸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有利于澄清吏治。】
……
大宋·真宗时期赵恒捋着胡须,心中感慨万分。
宋自建国以来奉行五代旧制。
每年都进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
有时数年不进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行隔年考一次,没有规律。
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很有限。
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次也只有一百多人。
直到宋太宗得了帝位的次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