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藏华回到自己的帐篷,看到左冷禅正站在那里,他加快脚步走了过来,询问道:“左师伯,众位嵩山弟子可安抚过了?”
“回欧大人,都已经安抚好了,大家心态不错。”左冷禅笑了笑,神情温和的说道。
“那就好”欧藏华犹豫了片刻,还是说道:“现在天气炎热,将士们的遗体最好早日入土为安,左师伯要督促各位师叔,将阵亡弟子的名单记录下来,切莫有遗漏。”
“欧大人放心,这些事情汤英鹗汤师弟会安排好的。”左冷禅点了点头,认真的说道。
“甚好,”欧藏华松了口气,接着又说道:“乐师叔要带司马师叔回乡,但路途遥远,我提议还是火化,带骨灰回乡入土为安。”
其实在古代,火葬并没有那么罕见,在《墨子·节葬》中就记录了一个习俗,在秦国的西边有一个叫仪渠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国民在父母死亡后,会把尸体放在薪材上点火焚烧,他们认为人死之后会通过点燃后向空中飘散的烟而升仙,后人也能得到“孝子”的美名。
宋朝被认为是儒家巅峰、理学盛行,范仲淹的忧乐天下、张载的横渠四句、王安石的得君行道等等,无不证明这一点。
然而宋朝民间却相当崇尚火葬,《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就记录皇后李氏以火葬。
南宋文学家·洪迈也在《容斋随笔》记载,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焚尸者所在皆然。
尽管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的第三年,就下了一道禁止百姓火葬的诏书,理由是不合儒家伦理,“近代以來,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民间该烧还是烧。
嗯,我等天生反骨的原因找到了
究其原因,其实有两点。
其一便是佛教盛行,《释氏要览》记载佛祖坐化后,便由弟子阿难等人焚身,得到五色舍利,因此方造塔存放。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唐朝高僧·僧伽等都按照他们的遗言采用火葬的方式。
宋朝作家吴自牧在《梦梁录》回忆,光是杭州城内城外就有寺庙671座,除此之外,“僧尼廨院、庵舍,白衣社会,道场奉佛处所不可胜计。”
由此可见,在宋朝时期,尽管儒教大兴,但民间佛教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其二便是唐末之后的天下大乱,五代十国礼崩乐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正的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活人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去顾及亡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