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邀请函从头到尾看了个遍,方言仍然是一头雾水,有很多的疑惑。
对这个国际写作计划,就像对月球一样,吃如何,住如何,研究如何,完全两眼一抹黑。
好在作为过来人的王朦,一一解答。
「资助给作家们的经费,大部分是来自聂女士他们夫妇的募捐。」
「这个计划能一直延续下来,实属不易,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可千万别辜负了。」
「我明白了,王老师。」
方言放下了心,决定接下这份邀请。
而后,从人文社,来到十月文艺出版社。
一栋四层的红砖楼,一层是大厅、会议室、接待室,而《十月》编辑部在第二层。
敲开了主编办公室的门,如实地情况汇报给苏予,就见她翻了翻写着英语的邀请函。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去多久?」
「可能要在美国呆三到四个月。」
方言说最后的一个月,可以自行决定去留,可以去美国各地旅游,或者直接回国。
「那就最好呆满4个月再回来。」
苏予摆了摆手。
方言说:「我现在也没有想好,要去那里做些什么,不过有件事,我已经想好了,就是借这个机会,看能不能和这些国外的作家们约个稿,咱们《十月》出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点子不错!」
苏予眼前一亮,接着想到这个国际写作计划,既然邀请了全世界的作家,也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多多地关注世界文学的思潮和走向。
方言点了下头,笑而不语。
苏予站起身,带着他去开具单位的审批证明,「要办护照,可不容易,赶紧去办吧。」
「谢谢主编。」
方言拿上证明,前往公安局。
80年代,内地和宝岛、西方交往,并没有直接通航的交通工具,所以,必须先绕道香江,再由香江,转去其他的国家。
而当时,去香江也是有名额限制的。
申请的人多,分配名额少,等待的时间长,而且对出国者的审查,相当严格。
很快地,方言就感受到有多么严格。
到出入境管理处办理一系列的手续,开具单位审批证明、出示境外邀请材料、提供经济担保证明、办理公证、提交翻译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