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粮种,无疑是更加简单且省事。即便林邑国乃是从大汉分裂出去的,但大汉海船抵达林邑国之后,于威于利而言,林邑国料想都不敢也不会拒绝贸易。
只是,周瑜此言一出,无疑是率先得罪了甘宁这一位好战分子,冷声反驳道。
“哼,商船所能抵达之处,战船更是能够抵达!且林邑立国不正,若是与之贸易,岂非等同于承认了林邑国的地位,汝周瑜便不怕遭到后世的千古骂名乎?”
这一句,无疑是正戳周瑜所言提案之中的要害。
于纯粹的利益与效率而言,无疑是贸易的方式更快。
可刘备身为安南将军扬州牧兼大汉皇叔,倘若派人与叛贼自立之国贸易,这无异于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林邑国的独立地位。
尽管周瑜想表达的意思是暗中派遣船只前往,只要不将此事贸易登记在册,无人知晓,又有何人会追究其中细节?
只是周瑜的个中意思显然是不适合拿到台面探讨的,甚至一下子就被甘宁给问得进退两难了,只能是继续向着李基投去目光,希望李基亲自下场安抚住那些好战分子。
只可惜,周瑜显然不知道在他眼中作为刘备麾下文臣之首且尽显儒雅温和的李基,才是真正的激进派。
李基能不清楚贸易是最为效率且节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吗?
只是,李基大力发展民生,为的可不是在这个时候节省钱粮。
甘宁适才所言的一句,可谓是甚得李基之心。
商船能抵达的位置,战船同样能够抵达。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利益不假,但却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利益。
林邑国独立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如此漫长的时间继续拖延下去,等老一辈的林邑人彻底寿终正寝后,林邑内部对于大汉的认同度无疑还会急剧下降。
时间一长,林邑国可就真的要完全脱离大汉而走向彻底独立的道路了。
因此,在李基看来,此次出兵征讨林邑,取回高产粮种是主要目的之一,趁此良机将林邑重新纳回大汉疆土,同样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且借着征讨林邑的威势,对于接下来派遣二张前去治理交州,同样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其位谋其政。
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