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制之事一般情况下由翰林学士负责。
但是,遗诏和普通的制书不同。
因先帝已逝,新帝未立,所以皇权处于暂时性的空缺当中,无法像普通制书拟定的过程当中以皇权予以核准。
这种情况下,对于制书内容的书写,自然要慎之又慎,由宰执大臣亲自进行,是最合适的。
当然,具体由谁来执笔,也并不是随意而定的事。
首先,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负责军政,肯定是没有资格上手的,又因宰相一般负责最终的审核,所以,也不宜亲自执笔。
所以,书写制书的责任,就落在了两个参知政事任中正和王曾的身上。
草制之事,寻常时候算是一种权力,但是,在这种场合下,其实更多的是压力。
要知道,遗诏上书写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所有宰执大臣达成一致,并最终一起签名,方算是终稿,可以呈送入宫。
缺了任何一个人,制书都是无效的。
这种情况下,书写之人辗转腾挪的空间很小,反而会因措辞的问题,受到其他辅臣的质疑。
所以,理所当然的,执笔的责任落在了相对年轻的王曾身上。
一般来说,遗制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大行皇帝生平的梳理,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传位和辅政的事宜,最后一部分,是对丧仪的安排。
确定了执笔之人以后,一众宰执大臣分别落座,便开始逐字逐句的商议遗诏该如何写。
前面的部分,稍有争议,但是总的来说,还算顺利,直到写到传位和辅政事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大行皇帝有言,太子殿下尚在冲年,适临庶务,虽于柩前继位,但保兹皇绪之事,当属于母仪,既是如此,何必称权?”
殿庐之中,丁谓看着面前王曾写下的‘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几个字,眉头皱起,对众人开口道。
“本相以为,可去权字,书军国事兼取皇太后处分即可。”
说完之后,他环顾四周,目光从在场众人的脸上依次掠过,霸道之意尽显。
殿庐之中的气氛有些沉默。
丁谓此人,身兼首相,次相二职,又是刘娥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因此行事素来专横。
权之一字,在宋制当中极为常见,其意取姑且,暂代之意,用在此处,亦是如此。
加上权字,意味着皇太后暂代君权。
去掉权字,则意味着,以遗诏的形式,赋予皇太后处分国事的正式权力。
这一点,在场众人都心知肚明,但面对丁谓威胁的目光,在场众人虽皆为宰执,也不由有些默然。
见此状况,丁谓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转身对着王曾道。
“诸宰执皆无他言,可去权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