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就要把这次打击模块,情侦模块,保障模块全部加强给一营。”
“一旦一营进攻受挫,或者被重创,那么就相当于全团失去了战斗力。”
“因为主攻营损失的不仅仅是自身兵力,还包括了团一级的力量,这种损失就算调动二营,或者调动三营,也压根补不上去。”
“原因是技术性装备,和专业部队方面的战损,已经彻底被摧毁,造就整个团都要被浪费掉。”
“但合成营不存在这个问题,任何单位序列中只要有多个营级合成单位,一個营进攻受挫,另一个营就可以立马补上去。”
“不仅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也能满足规范化,模块化的部队,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需要的战术单位。”
“哪怕战后重整,也更加快捷。”
陈钧分享着自己见解。
台下众人听的也是津津有味,毕竟合成化的观念又不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早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尝试。
只不过受制于军费支出,装备型作战单位,压根组建不起来。
如今的转变,也不过是顺流而下的必然结果。
常规单位无效冗余度始终存在,这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就比如说国庆练兵时,陈钧带领一营打215区域蓝军驻军,别看对方是五个营的兵力齐聚。
事实上,这五个营最少代表了两个团的大部分火力,一战过后,215区域蓝军惨败也直接导致后方压阵的团级单位,战斗力大打折扣。
趁着陈钧讲话歇息的空挡,台下一名大校,瞅着应该是师长,对方盯着陈钧看了一会。
他突然开口问道:“陈钧。”
“你说合成营作战效率提高,这我不持反对意见,但成模块化的营级单位,不借助组建的火力开赴战场。”
“那这样的营级单位,能禁得住损耗嘛?”
“模块化营固然有快速支援的能力,但效率,有时候并非是战场上一味追求的核心。”
“我打个比方讲,如果我要安排一个主攻营,我会把师里的师直属侦查连,防空连,电子对抗连,师炮营的一半,师后勤的一半全部加强给我的主攻营。”
“再安排一个团长或者副师,带七八个参谋驻扎到营部,以这种规模开赴战场。”
“无效冗余肯定存在。”
“但这样的主力营,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以及作战能力,是否要比你所说的模块化营,更能经得住消耗呢?”
“合成营是会因为模块化,调度速度非常快,只不过我一个主力营就能打的仗,为什么非要向战场继续投送两个,甚至三个营呢?”
这位师长询问时声音不高,但在整个会议现场静悄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