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了。”
蒲松龄:少年时扬名一方,可最终却屡试不第,这对吴承恩的打击可想而知。
年少的的吴承恩不仅满腹诗书,而且精于绘画书法。
吴承恩的惊才绝艳,让他遇见了一生中重要的伯乐,那就是在当地开办书院的淮安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便建学堂,招收学子,兴教化,更是常到书院授课。
而吴承恩,便是最得葛木赏识的那个人。
葛木在吴承恩才华横溢的笔墨文章里,看到了一个少年的磊落风骨。
于是邀吴承恩代写《告先师庙文》,此文被工匠刻于书院大殿上,以表对吴承恩的鼓励和认可。
葛木在任期间,广施惠政,安抚百姓,颇见成效。
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吴承恩有了一个清晰的人生方向。
那就是立志做一个选贤任能,为民做主的贤相清官。
吴承恩与同窗好友,前去金陵参加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
吴承恩将心中经天纬地的治世策略书写在考场上,他盼望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赏,以实现父亲和恩师葛木的殷切期盼,以及自己的远大理想。
可是那长长的榜单没有容下他吴承恩,致使吴承恩心中抑郁难解。
明明被人称赞文采斐然,都是经世致用之道,怎么就能名落孙山。
不久之后,吴承恩的父亲怀着满心遗憾去世。
吴承恩不甘十年寒窗付诸东流,更不愿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
更怕的是辜负恩师葛木的深深期望与栽培,负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于是开始了人生中漫长的科举之路。
只是可惜,二十年的奔波,七赴乡试,皆一无所获。
“后来吴承恩中年的时候,机会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
“朝廷补了吴承恩一个岁贡生的身份,贡生相当于已经有担任地方官员或者中央小官员的机会了。”
“吴承恩再一次满怀希望地来到北京城,北京城的一切都让吴承恩感觉到明媚温暖。”
“吴承恩和其他的贡生一起在宫廷外等待接见,而那时候正值嘉靖皇帝统治。”
“当时或许是因为吴承恩的年龄太大了,一起来的贡生们都领到了官职。”
“然后回去喝酒庆祝了,但是自己一直在等待。”
“直到宫廷内人出来,告诉吴承恩官职已经分配完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让吴承恩有些不知所措。”
“吴承恩没有时间在继续科举了,他浪费了青春年华去学习经略文章,但却换来的却是无情打击。”
“其实贡生们早就做好不被选中的心理准备,毕竟贡生人数还是多。”
“朝廷的官职也是有限的,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