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北宋才子。
苏轼与其亦师亦友,宋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尊称其为江西诗派的鼻祖。
黄庭坚性格梗直,不愿随波逐流。
虽然受到东坡先生的连累,曾经多次被贬谪他乡。
他却无怨无悔,一生更是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
久在宦途沉浮,诗人没有随波逐流。
而是一直保持了一种高风亮节,他的朋友们也好像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世外高人。
每次品读黄庭坚的诗篇,总能给人一份鼓舞,并感到受益匪浅。
“黄庭坚生于仁宗庆历五年,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人。”
“祖父黄湜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其第三子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
“黄庭坚的母亲是建昌望族李东的女儿,通经史、书画。”
“黄庭坚的家族人材辈出,宋朝时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黄庭坚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时即开始读《五经》并背诵如流,七岁时作了一首《牧童诗》。”
“宋仁宗嘉祐二年,黄庭坚就读于家乡双井村的芝台书院。”
“嘉祐三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病逝。”
“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境窘困,他只能随母回到外婆家居住。”
“嘉祐四年,黄庭坚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
“黄庭坚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下,得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黄庭坚跟随李常在扬州时结识了孙觉,并得到他的赏识。”
“孙觉非常推崇杜甫,在一次与诗人王平甫关于杜甫与韩愈的争论中,孙觉发现了黄庭坚的才华。”
“从此非常赏识他,之后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黄庭坚对孙觉的知遇教诲之恩也是感念不尽的。””
“宋仁宗嘉祐八年,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乡试第一名。”
“嘉祐九年,黄庭坚赴京参加礼部省试,落第而归。”
“黄庭坚赴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三甲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
“宋神宗熙宁元年,黄庭坚被调到汝州叶县任职,但他直到九月才到任。”
“因延误报到期限,当时前朝宰相富弼在汝州任职,依法将黄庭坚拘禁,直到年底才释放就任。”
“黄河以北发生地震和水灾,灾民纷纷涌入汝州叶县一带,富弼下令救济灾民。”
“黄庭坚作为县尉,奔走安顿,眼见灾民的疾苦,有感而作《流民叹》,对灾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熙宁三年,黄庭坚的妻子孙兰溪不幸病逝于叶县,他写下《红蕉洞独宿》表达无尽的哀思。”
“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教授。”
“次年与诗人谢景初相识,并续娶其女谢介休为妻。”
“谢介休不幸于元丰二年病逝,为黄庭坚留下一女黄睦。”
“熙宁九年,当时留守北京的老太师文彦博非常赏识他,举荐他连任。”
“因而黄庭坚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
陆游: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羁旅生涯,既有生活的不便,也有思乡的辛酸。
窗外是绵绵秋雨、啾啾虫鸣,屋内是孤灯清影、寒衾薄被。
三两声芭蕉雨、八九次竹林风,夜深时分,更会勾起难眠之人的愁绪。
北宋的一位年轻才子也经历过这样的雨夜,更令其怀念远方的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