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看中也不奇怪,能读书的家底起码不差,而且还是读书人,苏氏喜欢也正常。
至于寒露喜不喜欢,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当事人的意见不重要,父母的意见才是关键的决定。
苏氏点了点头说:“行,我知道了。”
又对着寒露说:“你仔细瞧一瞧,看看哪个顺眼的。也不要说阿娘胡乱替你做主。”
寒露羞得说不出话来,只轻声嗯了一声。
孙山有点担忧,赶紧说:“阿娘,你这样可不行。我说句不好听的话,万一四姐看中,别人看不中四姐,这怎么办?”
孙山真害怕“一见杨过误终身”。
万一四姐看中某一个,心心不念,又求而不得,岂不是害寒露一生?
不等苏氏讲话,寒露低声说:“山子,你也太夸张了,你的同窗又不是很俊,我怎么会非君不嫁呢。”
孙山一噎。
好吧,他的同窗的确不是“陌生君子润如玉”的那种俊,的确不值得姑娘非君不嫁。
苏氏满意地点了点头:“相看相看,看不中就下一个,哪有你说得那么严重。行了,山子,你去忙。阿娘有事做,不跟你聊了。”
说完就拉着寒露头也不回地走了。
孙山看着俩母女的背影,想不到苏氏办喜酒、相女婿两不误。
苏氏带着寒露离开后,安排寒露莫要出去,好好跟几个姐姐待着,特别不要在外面的学生跟前晃,免得被人说不端庄。
之后甩下寒露,去找张婶子。
今天洪叔和张婶子也来了,苏氏想着对于学生最熟悉的非这两个人莫属了。
她让孙伯民向洪叔打探,她则向张婶子打听,两人相互打听,看看哪个读书郎最满意。
寒露年岁不小了,得要定亲了。
孙伯民和苏氏倒是没想到借孙山的秀才身份,水涨船涨,找个富贵的女婿。
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底,也知道寒露的根底。
不能找太高门栏的,也不能找太低门栏的。
在孙山的同学中找最合适了。
一来是读书郎,比大字不识的小子强很多。二来读书郎有钱才能读书,起码跟自家不相上下。
特别能在县城找秀才读书的,家境更好了。
孙伯民和苏氏想着前三个女儿嫁得不错,他们的四闺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这些天倒是有些行商的过来探口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