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行军作战过程中有一个习惯和特点:果断集中兵力。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用兵方面果断,而且也不喜欢分散兵力。
这从诸葛亮一生参与的作战中都能看出。
例如,曹操扫平河北后,率领大军南下荆襄,刘备带着十万百姓向南迁徙,当时诸葛亮就劝刘备:“百姓日行十余里,曹军若追,旬日即至,届时将军何往?”
刘备放心不下百姓,是出于他的仁德之心,但刘备要做的事业,不可能不付出惨痛代价,这种时候,为天下计,诸葛亮果断地规劝刘备放弃百姓。
当然,历史上的刘备并没有像演义中那样,为百姓哭鼻子流眼泪,实际上,曹军追来后,他不但放弃了百姓,连妻儿都抛弃了。
又如,赤壁之战后,刘备率军收荆州,在进攻桂阳时,遇到了极大阻力。
当时桂阳的城防,是荆州南部最坚固的,荆州北部,刘备又迫于周瑜在江陵周围施加的压力,因而敦促诸葛亮务必迅速拿下桂阳。
在这种纠结的局面下,诸葛亮往往比刘备冷静得多,当时他写信给刘备,希望刘备不要让江陵的事务和桂阳的事务互相纠缠,如果因为夺取桂阳而暂时影响了江陵,那之后再把江陵夺下来便是。
在这件事的处理方面,诸葛亮再一次显示出了他“喜欢果断地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的特点。
诸葛亮这一特点,在第一次北伐中也出现过。当时,蜀军前线的惟一进攻据点是街亭,诸葛亮让马谡去守,但这个决定遭到了众将反对。
《三国志》载:“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张郃所破。”
街亭之败的严重程度,其实一直被低估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场败仗,还是一次亡国危机。
如果当时的魏军大胆冒进一些,趁势攻灭蜀汉也并非不可能,在敌军排山倒海的攻势下,蜀军可能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实际上,如果没有诸葛亮,马谡这一败,直接就会亡国。
但这种紧要关头,诸葛亮依然能果断地做出决定,空城计为蜀汉谋得生机,也体现了其果断的特点。
此番到了华阴,诸葛亮也一如既往的果断。
汉军在华阴城外扎了营之后,诸葛亮当即派遣小将霍弋前去叫阵挑衅。
几次三番,华阴城中魏军都没有反应,诸葛亮心中渐有些明悟。
“看来这司马仲达是想要和我等僵持了,派人运送粮草到风凌城,在华阴城外千步外经过,我倒是要看看,这牵招出还是不出!”
出城?
便要中我计!
不出城?
那你在华阴,也没了用处。
我汉军粮草通行无阻,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风凌城与潼关,你魏军占据了华阴,又有什么作用?
没有起到阻击的作用,反而自己深陷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