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出来了!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甚至不是通报报告,而是通过杂志——《物理学》杂志上刊登马塔雷等人发明,这是南洋最顶尖的物理期刊,尽管论文上挂名为“transistron”,与晶体管的英文有所区别,但是只需要简单的看一下论文。李毅安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这是晶体管。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他可是一直在等待着布拉顿从美国传来好消息,但是谁曾想到……真正的好消息居然就在南洋!
在惊喜交集之余,李毅安亲自给马塔雷打去了电话,询问了一些细节,很快一份更为详细的报告,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送到李毅安面前的并不仅仅只有一份报告,甚至还有一根小小的晶体管,与他所熟悉的晶体管不同的是,这根晶体管是“T”字型的。
“这可比布拉顿的发明强多了……”
李毅安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布拉顿的设计过于简陋。虽然它实现了放大功能,但结构脆弱,对外界震动敏感,也不易制造,不具备商业应用的能力。
而马塔雷的这个设计,却已经具备批量生产的条件。
“如果把它应用在电子计算机上呢?”
想到电子计算机,李毅安的嘴角不由上扬,虽然已经快两年了,楚泽的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但他并不着急。
在第三帝国研制计算机时,楚泽并没有阅读香农的论文,但他却能够以工程化的手段,通过探索实实在在实现了香农的理论下的计算机,但是楚泽缺乏理论基础,很难在此基础上将计算机科学快速推进,一项技术能够不断改进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而在南洋大学,楚泽却不仅可以接触到克劳德.香农、阿兰.图灵等人的论文,还可以跟踪世界上最新电子计算知识,这也让原本闭门手搓的他,意识到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在电子计算机制造上按下了暂停键。
像一个学生似的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英美等国的理论知识——事实上,这也是现在德国专家教授们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向英美同行学习,在第三帝国的统治下,德国学术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上万名大学教授流亡海外的同时,他们还被禁止与英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科学界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困境。
而现在他们正在如饥似渴的重新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李毅安当然欢迎的,这也是他为什么从来没有督促过楚泽,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取得进一步成就的楚泽!
“现在晶体管已经出来了,虽说点接触式晶体管结构确实有那么点笨拙,可是完全可以再改进嘛!”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