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彼此相距如此之远?”
毕竟这是对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浪费,同时也会迫使道路和所有配套工程——自来水管道和煤气管道、供暖管道、下水道等随之延长,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建造成本的显著增加,违背了赫鲁晓夫楼“多快好省”降低建筑成本的初衷。
换句话来说,这不符合赫鲁晓夫的性格!
“嗯……广阔和光明的蓝色城市……这是说给别人听的!”
赫鲁晓夫脸上的笑容收敛起来,说道:
“李,我们经历过战争,德国人曾经打过到莫斯科,即便是现在,苏联也面对着战争的威胁,所以,我们采取这样建设规划的真正原因更为严峻和残酷。
为了应对战争,我们制定了的标准,新建的多层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就是这样的。
否则苏联城市一旦被美国核打击完全摧毁,就会形成连绵的废墟,连片的大面积废墟会导致军队和应急救援设备无法通行,而拉开距离就不会形成阻碍交通的连续封锁区。”
赫鲁晓夫的回答,让李毅安的一愣,然后他想到了,那些德国工程师们,在设计南洋的街区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战争的影响,南洋的很多街道都很宽阔,房层之间的间距也很大,房屋之间巨大的空间理论上可以防止火势蔓延和“火灾暴风”的发生。
只不过在李毅安的干涉下,南洋并不像苏联那么极端。
“也就是说,你们所有的住房建设都是围绕下一次大战而进行的了。”
面对李毅安的发问,赫鲁晓夫说道:
“我是一个坦诚的人,我们并不希望战争爆发,但是我们必须要准备战争,就像在古巴之前美国人把他们的导弹部署在我们周围,甚至就连同你们,也把中程导弹运到了中东——”
不等李毅安开口,赫鲁晓夫就说道:
“就在你们的那块殖民地上,这不需要否认,你们的导弹对准了我们,让我们不得不准备战争,就像上一次危机,本质上,是因为美国威胁到了我们,我们才不得不做出反击!”
这才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本原因!
责任绝对在美方,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苏联做出来的反应不过是一个国家所做出来的正常反应而已,就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是,在美国的宣传版本中只提到苏联对他们的威胁,而不提他们是如何威胁到苏联的。
而对于这个从上至下都在战争中患上了创伤后遗症的国家来说,他们能够在危机之中表现的如此克制已经非常难得了。
毕竟,这样的创伤应激反应,会让他们为了安全做出一些极端反应,就像这样的城市规划。
沉默片刻,李毅安说道:
“相比于战争,我更希望合作,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应该选择和平,我们的人民应该享有和平……”
说话间,李毅安注意到一栋楼上画着的加加林,便指着它说道:
“地球实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