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后来规定:铁帽子王以外的其他爵位每传一代就降一等,主要就是因为借鉴了明朝的惨痛教训。
朱元璋时期只有十几个亲王和郡王,但这玩意儿是指数性增加,到万历时期,大明已经有三十多个亲王,明朝更是一共有几百个郡王,整个大明也就两千多个县,有宗室存在的地方郡县更少,有亲王的省分已经确确实实的能做到每县一王,封地早就不够了,后来好多郡王的名字只能重复利用。
亲王的俸禄一年一万石,如果是公主和郡主她们自己包括所嫁的驸马以及郡马也都有俸禄,而且这些俸禄给的还极为豪爽,哪怕是最小的宗室贵族奉国中尉,按照纸面数字年俸也有二百石,相当于普通人十年的收入。
且一个亲王传到奉国中尉要足足传八代人,这开玩笑呢,从朱元璋开始算到万历皇帝这里才第十代人,如果真按朱元璋的这个搞法到现在仁宗朝的勋贵都还在拿俸禄。
后来的皇帝已经拼命削减宗室人数,但即使如此到了万历年间领禄米的宗室依旧有大几万人,这俸禄朝廷发的是相当吃力。
嘉靖以后,朝廷给禄米的时间越发拖延,王爷们不能离开封地,而且大明还有防止王爷们联合造反的“二王不相见”政策,各大王府只好派子嗣到南北两京去盯着发钱。
朝廷对宗室禄米的发放往往装聋作哑,各位亲王郡王不派子孙在宗人府,朝廷是真敢不发啊。
比如这位镇国将军朱勤炼就是上洛康裕王的儿子。
当然,满天下的郡王有近百个,自己兜里都没多少钱,只有这重身份,朱勤炼父子是没机会来参加招股大会的,他们能来主要因为上洛康裕王是老周王的儿子,周王和康裕王父子两人都不能出封地,只能由朱勤炼父子做周王一系的代表。
大明的亲王虽然也有三十多个,但总比总数百多个的郡王值钱,特别像楚王、周王、郑王这些世代传承的王府,都是有不少积蓄的。万历皇帝这次就想着能从他们这儿集点资。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