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立新君的意思说出来了,各位朝廷重臣,也都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拥立普安郡王赵瑗的,有枢密使杨存中、礼部尚书曲陌、兵部尚书程真、工部尚书侯可意。
拥立恩平郡王赵璩的,有右相万俟卨、吏部尚书谭鹰炆、户部尚书析折、刑部尚书张方旬。
四票对四票。
现在还有三个人没有表态,太后、皇后和左相沈该。
万俟卨有点惊讶,沈该是主和派,而普安郡王的主战倾向早就为人所知了,难不成老沈想投普安郡王一票?
还是说,他想在关键时刻投下决定性的一票,以期得到新帝的感激?
可是,恩平郡王赵璩是吴皇后抚养长大的,吴皇后会更支持哪个?
而韦太后……,老太太是个没主意的,而且与吴皇后婆媳关系非常的好。
再说,她马上就要变成太皇太后了,也不可能和皇太后闹出矛盾。
如此一来,新君之位就明确了,沈该那一票其实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沈该确实有点迟疑。
从立场上来说,他当然倾向于赵璩。
但是……,赵璩,无人君之相啊。
轻佻放浪,穿上龙袍也不像个皇帝,如果让他坐上皇位,只怕会成为大宋的噩梦吧?
赵瑗虽然主战,但年轻气盛,有这个想法也不算奇怪。
太宗皇帝也曾坚决主战,认识到敌我的实力差距后,还不是改变了主张?
大行皇帝当初也曾力主北伐,迎回二圣,最终不也面对了现实?
有我们这些持重老臣在,赵瑗即便登基为帝,也不会一味胡来。
可赵璩就……不好说啊……
沈该心中着实有些犹豫不定。
其实这些大臣个个都是人精,来时路上,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所以,他们不但仔细勘酌过自己的立场,也计算过两位皇养子能得到的票数。
沈该当时的计算中,两宫和他不表态之前,赵瑗也只能得到枢密使杨存中、礼部尚书曲陌、工部尚书侯可意的三票。
兵部尚书程真一直紧跟秦桧,他应该是坚定的主和(投降)派才对。
但是,程尚书居然投了赵瑗一票,这就让沈该大感意外了。
原本毫无悬念的结果,他这一票无关紧要,所以他才没有深思。
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两宫很可能更倾向于赵璩,但是如果他也投了赵瑗,最后表态的太后和皇后,还真未必一定就选择赵璩。
毕竟是深宫妇人,能有什么主见?
外臣这边高下已分,她们说不定就改变主意了。
这种情况下,沈该站谁,就至关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