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胆小怕事的赵桓,立时就慌了!
而且,实践似乎证明,李邦彦等宰执大臣反对出兵是正确的。
赵桓立即就来个原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彻底倒向了李邦彦等主和派,甚至都不去搭理种师道,梁方平取得的“大捷”,赵桓就更加顾及不上了。
换而言之,李邦彦等主和派重新获得了赵桓的信任。
李邦彦等主和派认为,赵宋朝廷绝不能承认事先知晓劫营之事,应赶快想办法消除此事对赵宋朝廷产生的负面影响。
赵桓决定再派人前往元大都,向江鸿飞说明情况。
可是,赵宋王朝竟然没有一个大臣敢受命前去。因为谁都知道,这时候大元帝国上下肯定是一片愤怒,江鸿飞君臣在愤怒之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最后,还是宇文虚中挺身而出,勇敢地接受了出使元大都的使命。
赵桓又给江鸿飞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上一通狡辩,说赵宋朝廷事先根本就不知道姚平仲、杨可胜等人贪利要功妄作生事……
李邦彦等主和派认为,危亡在即,仅做出这些措施是不够的,还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议和的诚意。应该命人持国书割地以和,并奉上地图;不行就再嫁两位帝姬给江鸿飞,或者是给大元帝国提供岁币。
对此,赵桓皆表示同意。他令宇文虚中当面向江鸿飞解释,说姚平仲等擅用兵甲,几误和议,因此他特意遣使诚心求和。
这天晚上,宰执大臣与有关各方相聚在都堂里开会。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之下必须坚决执行和议政策,不得有丝毫动摇。
种师道也在场,他提出不同的建议:“劫寨已误,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若不胜,然后据大河以守,以复前计,尤未晚也。胜负乃兵家之常,正当再击之耳,何遽丧气乎?”
对于种师道这个建议,李邦彦等宰执皆不听。他们都是一帮文人,性格畏懦,不懂用兵之道,哪敢再向大元军用兵?
不仅如此,李邦彦等人还认为,种师道攒落赵桓开战,致使姚平仲、杨可胜出师败绩,可正典宪,请求罢免种师道的职务。
赵桓毫不犹豫地准奏。
于是,种师道的宣抚使职务被罢免,改任大一宫使。
其实,谁都知道,姚平仲劫营,并不是种师道组织的,而是赵桓亲自安排的。
可现在劫营兵败,总得有人出来承担责任,种师道因此便成了替罪羊。
——赵桓与赵宋王朝主和的大臣们打算牺牲种师道,让种师道来承担劫营的政治责任,以平定江鸿飞君臣的气愤之情。
李邦彦甚至当着赵桓的面,对柴进和萧容说:“用兵乃大臣种师道与姚平仲结连,非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