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这并不意味着固定火箭就没人做了。
事实上,国内后来如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火箭公司,大多采用“由固到液、由小到大、固液并举”的方针。
这其中也有他们的无奈,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的开发周期长,国内的大环境决定了没有资本愿意接受长期的亏损和投入。
国内的创业公司有哪一个CEO敢说可以拍两个亿美金在桌上,来干液体火箭?
一个也没有!
但这些对陈平江来说都不是问题,他有的是钱。
航天作为国防军工的涉密领域,在世界各国都受严格的政策管制,民营航天只能获得人民币基金的投资。而人民币基金同样受A股上市规则的影响,对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有一定要求。
因此,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来讲,中国民营航天只能带着较少的资金启航。
只是陈平江的对手不是国内的那些火箭公司,而是马部长的SpaceX。
“自然是两条腿走路,液体火箭一开始就要研发,固体火箭也要做,通过固定火箭的发射来练手,积累一些发射经验,至少在一些关键技术的验证上,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差别不大。从火箭设计,到转入生产制造阶段,再到进场发射,这些经验不管是液体火箭还是固体火箭都是相通的。这些相信二位比我这个行外人更了解。”陈平江几乎没有多做思考,就回答道。
彭小波问:“那投入可就大了,液体火箭研发周期长,短期看不到效果,您做好准备了吗?”
何光辉也道:“固定火箭发动机可以购买,这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惟一的问题就是,考虑到固体火箭一般用于导弹上,其涉及的火工品制造资质,民营企业难以获批,加之政策上的调整使得体制内机构不再面向民营公司出售固体发动机。而液体火箭不涉及火工品制造资质问题。”
还未等陈平江回答,彭小波接过何光辉的话,回答道:“从商业盈利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建议将固体火箭做为前期研发重点。卫星发射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发射需求基本上被SpaceX和国家队垄断;另一部分则是中低轨道卫星,重量集中在200公斤以内,一年的发射量约在100到200发之间,这才是民营火箭企业竞争的位置。早先一步将这部分订单吃下来,接点军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