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贾环迟疑许久之后,才是咬牙说道:“琮三哥,我不走,我要留下来!”
咦?这个回答,可不像是贾环的作风。
他一向胆小怕死,这会子怎么这么勇敢了?贾琮不由问道:“你可想好了?一旦城破,你可是会死的。”
听到死字,贾环忍不住激灵灵打了个冷颤。
不过最终他还是咬牙说道:“琮三哥,你可不要小看我,今天我也跟着人大喊冠军侯的。”
“我还是怕死的,怕而要命,但我却不想和范知府那几个狗官一样,被百姓唾骂。”
“我文不成,武不就,却也不想连最后一点血性也丢掉了。”
“琮三哥,我若是死了,还望你能替我照顾我娘。”
酒壮怂人胆啊!
贾环虽然不曾喝酒,但是在一城人都高喊冠军侯的时候,却也激发出了他的血性。
不得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贾琮不由笑道:“好,既然你有这个勇气,就下去好好备战吧!”
贾环点了点头,又忍不住说道:“琮三哥,若果真城破了,你千万别忘了带着我逃走!”
闻听此言,贾琮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就对味了嘛,这才是贾环的性子!
……
却说范成等几人,逃出城去之后,却又不免放慢了速度。
此时,他们还不敢当真逃回京城去。
要回去,最起码也要等到城破之后再跑回去不迟。
此时满清大军还没赶到呢,这会子他们逃回京城去,即便是拿出银子来贿赂秦相,怕也难逃一死。
此时,这几人,倒是真心盼着清军大军早日赶到蓟州城,早日破城了。
蒋川阴沉着脸说道:“范大人,如今我们该如何是好?”
“若是清军迟迟不能破城,甚至无功而返,我等又该如何自处?”
清军大军压境,他们提前弃城而逃。
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最终守住了蓟州城,清军无功而返。
这样,就会越发衬托的他们像个笑话了。
范成冷哼道:“我等先找个相熟的城池,安顿下来,静等消息便是,蓟州城,必破。”
“蓟州城内的粮草,支撑不过半个月去,必然是守不住的。”
在跑路之前,范成其实是去询问过贾琮的。
但凡贾琮回答的硬气一些,说一定能够守住城池,范成也不会跑的如此坚决。
但是贾琮的回答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一听就完全没有守住的信心,已经做好了死守的准备。
范成自然不会跟着他们一起去送死。
并且作为知府,范成知道,蓟州城内的粮草,已经不多了。
本来他们已经向朝廷求援,朝廷那边,先让从梁城那边,运送一批粮食过去。
然后朝廷的粮草,一二月功夫间,就能运送过去。
只是满清大军来的太急,急到梁城已经不敢贸然向蓟州运粮了。
不然这些粮食,怕是必定会落入满清之手。
当然了,范成不知道的是。
其实梁城和蓟州城,一直都有联系。
贾琮已经命赵家子弟,在梁城也搭建了一个信鸽接收点。
贾琮早就和牛继宗有过联系。
贾琮已经告诉过牛继宗,不用运送粮草过去。
因为梁城中的粮草,也是不多了。
而蓟州城中的粮草,其实早被贾琮藏匿起来了许多。
至少坚持三四月功夫不成问题的。
而满清的大军,绝对围困不了蓟州三四个月功夫。
顶多等到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们也就该撤军了。
只是,贾琮早就打定主意,要让范成弃城而逃,自然不会告诉他这些事情。
范成沉思半晌之后,不由咬牙说道:“暗中散播消息出去,就说蓟州城中,只有十天的粮草。”
“只要满清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必定会死命攻城,二十天内,城池必破!”
蒋川忙是点头说道:“知府大人这招借刀杀人之计甚妙,就是这么办!”
很快,蒋川他们,便是暗中将消息传播了出去。
蒋川他们,本就有着极光的人脉。
而这些消息,本就传播极快的。
因此,只是三两天功夫,这些消息,便不胫而走,传播的几州之地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此时,格斯泰率十五万大军,兵临蓟州城下。
他在路途中,便是得知了这一消息。
格斯泰更是大喜不已。
蓟州城中缺粮的消息,竟然能传播的尽人皆知。
不得不说,大夏内斗是真的凶猛啊!这样的朝廷,焉能不败?
这一次他们满清对这一座蓟州城,势在必得。
只是守护蓟州城的小将贾琮,十分古怪,便是格斯泰,心里也着实有着几分警惕的。
而如今既然知道蓟州城短缺粮草,止有十天粮草,他便彻底放下心来。
格斯泰麾下将士,纷纷给格斯泰道喜。
“恭喜将军,贺喜将军,蓟州城内短缺粮草,只要我们团团围住城池,不让大夏援军和粮草运送进来。”
“到时候,不用我们攻城,他们自己先就会乱起来。”
“哈哈,他们只有十日的粮草,我们最多半月功夫,便能不费吹灰之力而破城!”
而格斯泰则是说道:“还是要有些耐心的话,本将军准备用一月功夫来破城。”
“虽说城中只有十天的粮草,但是还要防备民间还会有粮草的。”
“而民间的储粮,顶多能让他们多支撑十日功夫。”
“顶多二十日,他们的粮食也就要断了。”
“而只要断粮之后,他们要么投诚,要么突围,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因此,我们将他们团团围住,只需要防止他们突围便是。”
“如此一来,便不用再去攻城,可以减少兵员损失。”
格斯泰麾下将领听了,心里未免觉得将军太过妇人之仁,未免忒过拖沓。
只要猛烈攻城便能破城的事儿,没得浪费这许多功夫做什么。
嘴上却是连连夸赞格斯泰谋定而后动,爱兵如子。
格斯泰听后不由大笑起来。
而接下来,格斯泰命士兵将蓟州城团团围困住,却不急着进攻。
而是命士兵每日在空地上制作攻城器械。
这也是一种攻心战,每日都能给城中的大夏士兵,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此时,贾琮早就通过信鸽,知道了城中粮草信息泄露出去的消息。
而贾琮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倒是忍不住大笑起来。
贾琮相信,这个消息,必定是范成等人泄露出去的无疑。
因为清楚蓟州城中粮草情况的人本就不多,除了他们,也找不到另外的嫌疑人了。
可恨这些贪官蠹虫,竟是浑然不将家国大义放在心上。
不过,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倒是向清军传递了假消息。
这几日功夫,城中制造出的炸弹数量并不多。
若清军现在就开始猛攻的话,现在制造出来的炸弹,还真未必够用。
而若是拖下去,拖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胜算就越是渺茫。
因此,这个假消息,反倒是帮了他们的忙。
只是,还要将这个消息,及时告知二师兄才好,让他们安心等待才好。
只是粮草方面,倒是有一些问题。
不过也并非不能解决,可以让他去其他城借一些粮食的。
而贾琮计算了一下时间,大约,他们蓟州城内缺少粮食的消息,也传递到京城去了吧?既然如此,那索性就添一把火好了。
接下来,贾琮又写了一封书信,用信鸽将消息传递了回去。
几日之后,大夏月报,再次加刊。
这一次加刊,刊登的仍然是蓟州城的消息。
蓟州城被十五万大军团团围住,蓟州城中,知府大人,同知大人、通判大人等一干文官。
在清军到来之前,便齐齐回京求取支援。
而此时,蓟州城中,止有十日粮草的消息,却是被泄露出去。
十五万大军,将蓟州城团团围住,他们准备将城中的守军,活活饿死。
而蓟州城守将贾琮,誓与蓟州城共存亡。
看到报刊上的消息,无数百姓,齐齐大骂范成等人是卖国贼!
同时心里又十分担忧贾将军还有蓟州城内百姓的安危。
宁国府中,梅夫人和林黛玉都是担忧不已,暗自垂泪。
其实,在飞鸽传书的时候,贾琮就悄然给林黛玉写了一封密信。
这密信,是用暗语写成的,算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
在暗信中,贾琮告诉林黛玉,城中粮食充足,蓟州城必定能够守住,让她不用担心。
林黛玉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梅夫人,只是即便如此,她们又怎么能当真放心的下?至于薛宝琴、晴雯、香菱等女,林黛玉则怕泄露了消息,并没有告诉她们真相的。
因此,她们也是十分担忧不已。
荣国府中,贾母和贾政,也天天为贾琮、贾环悬心不已。
荣国府和宁国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贾琮刚被封冠军侯,圣眷正隆,他们自是不想贾琮在这时候出事。
倒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各自称了意,只恨不得贾琮马上死了才心肝。
而赵姨娘,不免每日流泪不止,为贾环担忧。
探春日日前来劝慰,才劝的她好了一些。
而朝廷之中,自然早就得知了消息。
永隆帝自然勃然大怒不已!因为范城等人逃逸的事情,永隆帝也是得到贾琮奏报之后才知道的。
此前,范成等人,既不曾请示过,兵部也从未奏报过此事。
他们这些被永隆帝派出去制衡贾琮的文官,在满清大军压境的时候,竟是全部临阵逃脱。
而作为拿下蓟州城的贾琮,在满清大军压境的时候,则是选择了坚守城池,誓要和蓟州城共存亡。
永隆帝心里,产生了一种被这几个文官背叛的感觉。
同时对贾琮,也是心生愧疚。
永隆帝一怒之下,便命人去将范成等人家人,悉数捉拿下狱。
并下令捉拿范成等人进京待审。
而另外一边,永隆帝则是连忙继续派遣援军,驰援蓟州城。
其实,朝廷方面,一直都有驰援蓟州城的计划。
只是既要调兵遣将,又要从南方运送粮草,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他们又没料到清军竟来的如此之急,彻底打乱了朝廷的节奏。
此时,永隆帝也不得不先从京城中抽调粮草,先行支援蓟州城。
永隆帝下旨,令援军务必要将粮草送到蓟州城,确保蓟州城不失,确保贾琮无恙。
……
蓟州城中百姓,先是人心惶惶。
不过,随着贾琮每日都会在城中路面,百姓的情绪,竟是逐渐安定下来。
有贾将军在,有贾将军陪着他们在一起,又有什么好怕的呢?难道他们的命,会比贾将军更高贵不成?接下来,城中百姓,在军中将领统筹之下,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城墙上运送物资。
而此时,贾环也没有闲着,而是跟随和百姓一起运送物资。
运送物资其实很累人的,贾环在荣国府中,虽然不受待见,是个小透明。
但也是锦衣玉食,从来都干过重活的。
而此时,他却是咬牙坚持着,从未叫苦叫累。
几日工夫下来,他整个人便被晒黑了好几个色号,人也消瘦起来。
只是身子骨却是健壮了一些,整个人身上的轻浮气息,也渐渐脱去。
贾琮见状,倒是颇为欣慰。
这家伙,倒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了。
火器营那边,则是每日都加班加点制作炸弹。
目前已经制作出了三四千枚炸弹出来。
且说城外的清军,在几日功夫内,已经制作出了许多攻城器械出来。
此时,他们在格斯泰的指挥之下,正在搭建浮桥。
因为他们事先准备十分充分,一次性便是直接搭建出十座浮桥来。
同样的方法,再用第二次就不灵了。
因此,贾琮非但没用火攻的法子,甚至都没有派兵到城外狙击。
对方准备十分充分,并且人数众多。
便是在护城河对岸狙击,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顶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样倒还不如直接镇守城墙。
满清方面,只用了一日功夫,便搭建出了十座浮桥。
不过接下来,他们却又不急着攻城。
而是又继续制作起攻城器械来。
贾琮多次登上城墙,看城下的满清士兵,每日都在殷勤地制作攻城器械。
城中的士兵和百姓,都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独有贾琮发现,满清方面,其实根本就没有全力制作攻城器械。
他们只是在演戏而已,实际上他们每日派出来的人手,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多。
也就是说,满清方面,应该根本就没打算攻城。
想想也是,他们已经得知,城内的粮草已经不多了,仅剩下十天左右的粮草。
这种情况,他们只需要在外面团团围困住城池,就能将满城人活活饿死。
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要急着攻城呢?要知道,攻城可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而他们,完全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如今他们每天都装模作样的制作攻城器械,怕只是为了攻心罢了。
贾琮见状,不由微微一笑。
接下来,贾琮每日只是派出四分之一的士兵,轮流上城墙守备,以防清军偷城。
剩下的人,贾琮都命他们轮番休息。
一晃十余天功夫过去了。
朝廷的的援军还有送来的粮草,都没能送来。
在半路上就遭到满清伏击。
援军大败而归,死伤一万余士兵。
至于粮草,则是悉数被清军拦下。
永隆帝得知消息之后,不由大怒。
忙又尽快张罗起第二批粮草,务必要支援到蓟州城去。
说起来,这也是蓟州城的劣势所在的。
因为蓟州城实在是太靠近满清了。
而蓟州城之外的幽州、涿州、莫州、瀛洲通通都掌控在满清手中。
他们路上随时都能够派兵伏击。
朝廷想要支援蓟州城,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
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梁城来中转。
只是,如今梁城也被满清大军围困起来。
如今第二批支援的粮草,都未必能运送过去的。
而一旦粮草运送不过去,那么等待蓟州城内士兵和百姓的,惟有死路一条。
……
且说蓟州城外,格斯泰算算日子,围困了已经半月有余。
此时城内的夏军,粮食应该早就吃光了。
此时他们怕不是已经在搜刮百姓的粮食来度日了。
只是,百姓的粮食,也必然所剩无几。
顶多支撑他们四五日功夫,也就没有了。
城内的夏军,已经快顶不住了。
而格斯泰,准备给他们再施加一下压力。
接下来,格斯泰命人在城下喊话。
让城内的士兵,速速打开城门投降。
只要投诚,必被封高官厚禄。
甚至只要接下来率兵调转头来攻打大夏,只要能够立下汗马功劳,便是将来封王也未可知。
而如若顽冥不灵,拒不投降的话,城破之后,他们将会遭到屠杀。
听到喊话,贾琮亲自登上城门,亲自射杀了喊话的士兵。
贾琮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格斯泰。
格斯泰决定破城之后,直接屠城。
接下来,格斯泰命士兵,将一包包的土包,丢到城墙之下。
他用这一手来预防贾琮放火。
接下来,格斯泰开始试探性攻城。
此事一来是贾琮抹不下面子来。
二来仍旧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他们准备持续不断的给城中的夏军施加压力。
而贾琮,也是见招拆招。
每天都派士兵轮番上阵。
如今城墙上的各种守城物资十分之充盈。
而在攻城方没有派出足够多的攻城人员的情况下,攻城几乎就意味着送人头。
而夏军方面,伤亡人数极少。
对这种情况,贾琮自然是十分满意的。
而对格斯泰来说,如今也不过是拖延战术罢了。
他也在等,等贾琮率领大军打开城门突围的那一天。
此时,城内的百姓,已经没有了粮食。
每日都靠官兵发放粮食度日。
蓟州城中的百姓,不由大为感动。
他们甚至不肯要官兵发放的粮食。
因为他们也知道,城内的粮食,已经不多了。
若是都留给士兵吃的话,怕是还能够多支撑些时日。
若是分给他们一起吃的话,只怕用不几日,便没有粮食吃了。
如果左右都要死的话,他们宁肯现在饿死,将粮食都留给士兵吃。
不过贾琮仍然让士兵严格按照百姓人数发放粮食。
贾琮计算的能够支持三四月的粮草,是将百姓也计算在内的了。
此时,朝廷第二批支援过来的粮草,也被清军所截获。
连续两批粮草之后,第三批粮草,就不是短时期内能凑出来的了。
而只怕,蓟州城中的士兵,根本就支撑不了那么长时间了!接下来,贾琮再次写了几封书信,用信鸽传递了回去。
几日之后,大夏月报再次加刊。
这一次加刊,刊登的依然是蓟州城前线的战事。
增刊上写着,城内的粮草虽然不多,但是城中士兵和百姓,都从容面对。
所有士兵都表示,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而城中的百姓则表示,宁做夏军腹中食,不做满清刀下魂。
满城的百姓,宁肯用自己的身体,给大夏的士兵当粮食吃了。
也不愿城破之后,最终惨死在满清的弯刀之下。
如果只是这些干巴巴的口号,或许还不会让人感同身受。
而报纸上,还刊载了许多活生生的士兵和百姓的事迹。
比方说,军中的牛大,希望自己死后,朝廷能够将自己的抚恤金全都给他老娘,希望这抚恤金,不会被人抢了去。
军中的赵六,希望自己死后,婆娘能够好好将儿子养大。
军中的孙十一,希望自己死后,和未婚妻解除婚约,让她再找个好人嫁了。
而百姓中,孙老大老家是余杭人士,他希望死后能落叶归根,只是这个愿望,怕是看不到了。
刘老叟的愿望,就是朝廷能派遣大军,杀光满清大军,为他们报仇……
这一期的大夏月报,看的无数百姓,无不潸然泪下。
无数士子,义愤填膺,许多书生,都在痛恨自己百无一用,都要弃笔从戎。
便是永隆帝,还有满朝文武,都被深深触动。
其实这样的事迹,并非先例,翻开史书,并不罕见。
不过,史书上记载的,都是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
那些普通士兵,普通百姓的愿望,必然是上不了史书的。
然则,越是那些小人物的心愿,才越能引发普通人共鸣。(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