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做井底之蛙。
别人都在进步,若我华夏还在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话,势必会被人远远拉在后面。
而落后,就要挨打。
况且,即便是老祖宗,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新学。
礼记、大学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大学是鼓励人创新的,并不因循守旧,并不固步自封,为何后世的读书人,就开始固步自封,一直反对新学了呢?在先朝大夏之时便是如此,这些读书人,在满清入侵大夏的时候,东奔西走、义愤填膺。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断批判朝政,否定一切,彰显自己的清高,究竟于国于家何益?
再扪心自问,读了四书五经,做了官之后,四书五经对做官,对具体事物,真的有用处吗?窃以为,四书五经,只是道德规范。
若论起实务来,还是新学更有用处。
因此,四书五经为本,新学为用,两者并行不悖,才是王道。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只在前半篇。
他们只需要知道,皇上的新政,是对他们有好处,要在士绅身上割肉就足够了。
接下来,他们将再也不会受士绅的欺骗。
而对大多数士林中人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
这篇文章如一把锋利的刀,刺破了他们外面的虚伪外壳,露出里面血淋淋的丑陋。
这让许多心里还存着正义的书生,开始反思起了自己,还有整个群体。
他们平时喜欢结社、喜欢文会,喜欢指点江山,喜欢狎妓作乐。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喜欢到处奔走,喜欢写一些悲伤的诗文,甚至在国家灭亡之后,有些还不惜以身殉国。
然则,于家于国何益?终究,不过是在自我感动罢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竟是基本上全部用处的。
而那些为官者,则是对四书五经无法治理国家深有体会。
他们考中科举之后,四书五经便全无用处了,不过是个敲门砖罢了。
至于新学,他们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
但是大多也都有所耳闻。
当他们知道,原来冠军侯,是通过新学,通过枪炮战胜的满清之后。
此时对皇上会大力发展新学,也便有了足够的理解。
这一篇文章,着实是厉害的紧。
不但安抚了百姓,就连士林之中,也有多一半的人,认可这种观点。
反对者自然还是有的,无论古今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