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日军随军记者拍到的照片,袭击日军炮艇的那款武器,拖着浓浓的尾焰,而且从弹道飞行轨迹来看,好像误差挺大的……
这么大的尾焰,不利于隐蔽,基本上发射之后就立即被敌军炮兵锁定了,这么明显的目标,很快就会被摧毁!
然后这么大的误差,这玩意,德国军工哪有这么粗糙的装备啊!
哦!好像……卡尔上校犹豫着,看向法肯豪森将军试探着问道:“将军,这是咱们的‘烟雾弹发射器’?”
法肯豪森将军笑着说道:“没错!我确信!就是它!”
卡尔上校哑然失笑。
居然真的是那玩意啊!
nebelwerfer,烟雾弹发射器……坦白说对于德国军工体系而言,这其实是一款种瓜得豆的废物利用的产品啊!
一战之后,德国军工研发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不得不在夹缝里各种踩钢丝各种绕路摸索。
由于那个限制条款中,更多是限制火炮的口径、炮管长度等等参数,所以德国军工部门就琢磨,我能不能在炮弹本身上下功夫呢?我火炮口径小点、炮管子短点,但是我炮弹本身能够飞行……
火箭增程炮弹的研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出来的。
1929年,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加大这个方向上的研发投入。
吭吭哧哧,经过多年的摸索,终于是整出来了可以绕开对于带膛线的火炮炮管的限制,弄个圆形的钢管当做“管状导轨”,把总重量三十多千克的火箭弹抛射出去,射程达到6000米以上!
但这种非膛线炮管,误差就是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经过反复测试,加装平衡尾翼各种招数,最终定型了七款产品。
误差最小的,在6000多米射程上误差90米!
误差最大的,6000多米射程上的误差,高达230米之多!
这种误差,对于强调精确和强调确定性的德国军工人来说,这就是耻辱啊……
所以这个系列产品,被德国陆军嫌弃的不行,最终勉为其难,觉得总算还是有点用的,要不然的话,用来发射烟雾弹吧!那玩意误差个几百米的,问题就不算特别大……
法肯豪森把卡尔上校拿过来的那些资料重新做了个排列,分析道:“我们用作烟雾弹发射用途后,是用面覆盖的方式,修正单管发射存在的误差,我们基本上是6管一组进行发射……”
拿过另外几张照片,法肯豪森道:“卡尔,你看!根据这几组照片上的尾焰轨迹,他们应该是12管一组密度更大的覆盖,而且我看这个爆炸的图片,卡尔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卡尔上校拿过照片仔仔细细看了一眼,眼睛一亮,看向法肯豪森说道:“破片杀伤?高爆弹?燃烧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