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的能力都得到了欧阳修的称赞。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每逢有新的文章作出,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可正当父子二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家乡却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只好跟随着父亲回乡奔丧。
23岁这一年,苏轼守丧期满,三苏重返汴京。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氏兄弟又参加了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
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但这第三等实际上就是第一等,因为一二等为虚设。而且这个第三等在之前的宋朝只有一人得过,所以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四年后,苏轼再次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职史馆。30岁时,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辞官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中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诗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迫离京,朝野就与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也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使王安石感到十分愤怒,于是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诉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只好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不久之后又被调往山东诸城。
41岁这一年,苏轼开始在徐州担任知州。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河水泛滥,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
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苏轼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工具开始修筑长堤,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下,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因为常年的治理水患,苏轼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头衔——水利专家。
在一年后,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作为诗人的苏轼,笔端经常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就是这些词语被新党人所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
随着新党人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就连王安石和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宋神宗不要杀苏轼。
在大家的努力下,苏轼下狱后的103天,这场诗案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得到从轻发落。
苏轼后来官职低微并无实权,经此一役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的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还会带领家人开垦黄州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直到48岁时,苏轼才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奉诏到汝州。由于长途跋涉,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