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一起走进于谦的一生。
于谦出生于今ZJ省hZ市上城区恩多祠堂巷,其祖父在明初曾任工部主事。于谦自幼就刻苦读书,而且十分崇拜文天祥。
7岁时,有个老和尚曾对他说,他日旧时宰相也在元末明初,和尚是个人才辈出的行业,且不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当过和尚,单说在于谦的时代,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这个老和尚虽然在史书上没留下名字,但是他的这句话却在幼年的于谦心中种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24岁这一年,于谦考中进士。5年后,汉王朱高煦叛乱,于谦作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出征平叛,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汉王虽有其父朱棣的野心,但是远没有朱棣的实力。皇帝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当即就吓破了胆,主动开城投降。明宣宗派于谦去数落汉王的罪行。
于谦声色俱厉,斥责汉王犯上作乱,把汉王骂得抬不起头。明宣宗十分满意,在回师后犒赏了于谦,还派他去徐州平反了几百起冤案。于谦生性正直,为官清廉,每到一地都为百姓解决困难,深受百姓爱戴。
1435年,明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登基。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无法治理朝政,所以朝廷大事都由内阁元老“三杨”处理。
所谓“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元老大臣,他们德高望重,对于谦颇为重用。然而随着三杨相继去世,宦官王振获得了朝政大权。朱祁镇对王振非常信任,无论是勋贵外戚还是文武百官都要对王振阿谀奉承,百般才能保住仕途。
生性正直的于谦不愿攀附王振,每次回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物。通辽劝他不要得罪王振,于谦却说“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听说以后心生怨恨,恰巧有个御史和于谦名字类似,得罪了王振,王振误以为是于谦就把他下狱论死,过了三个月才想起抓错人,又把于谦放了出来。经此一劫,于谦也不改其正直本性,在地方安抚流民,赈济百姓。
1448年,51岁的于谦被召回京出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下进犯,王振怂恿朱祁镇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劝阻。
可皇帝却是铁了心的要去讨伐瓦剌。无奈之下,于谦只好留守bJ主持兵部的工作。事实证明于谦的反对很有先见之明,由于王振的瞎指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5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乘胜向京师进发。
消息传回bJ,朝廷震动。天顺帝朱祁镇之弟朱祁钰连忙召开朝会,让群臣讨论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徐有贞鼓吹朝廷应该先回南京,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反驳:“言守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朱祁钰恍然大悟,当即就同意坚守bJ,并让于谦负责北京城防应对瓦剌来犯。此时北京城里人心惶惶,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居民百姓,都想起了三百年前的靖康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