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午就能回来了,鸡饿上两顿死不了。
常顺听灶房有了响声,抬头看看窗外已经有了亮光,该起来了。
外家他也去的不多,因为不是去镇上那条主道,来往的车子少,他家没车,只能步行。
十几里路走起来还是有些难,之前他小,娘亲背着走远不行,远路无轻担。
何况前些年祖母还病在炕上,家里离不得人。
现在他也大些了,可七岁的小人,腿就那么长,根本就走不快。
外婆家人不少,除了外公外婆,大舅家三个孩子,小舅家两个孩子,加起来就是十一个人。
房间只那么多,他跟娘去了,外公就得跟表兄弟他们睡,麻烦的很。
大舅母为人爽利,做事风风火火,对他们娘俩不错,小舅母人也不错,现在带孩子住镇上,帮着小舅开个小杂货铺,生意不温不火,但比在家务农要好上不少,一年也见不到一次面,印象也不深。
常顺挑了一件五成新的薄袄穿上,这是他这个季节最好的一件衣服了。
一刻钟后,母子俩锁好院门,他家本离村头近,不一会就出了村子。
梅娘背一个小背篓,里面是一条两斤多重的腊肉,女子回娘家,总不好空手,这已经是她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她身穿一件半新藕色的薄袄裙,裙摆到了脚踝处,衬出窈窕的身姿,精致的眉眼却因为略显蜡黄的皮肤,而生生降了好几分的颜色。
这些年她都没有做过什么新衣服,身上这件还是当初相公给她买的布,她自己做的。
梅娘想想早早往生的相公,再想想娘儿俩如今的处境,不觉又红了眼。
她看了看前面不停的倒腾着小短腿的儿子,心里暗下决心,不管前面多么难,她一定好好的把儿子拉扯大。
这样,相公和公婆在天之灵也不会怪她改嫁,反而会感激她的。
半上午,娘儿俩进了何家村,她家在西山脚下,不用进村子里,这倒合了她的意。
自从当了寡妇,她恨不能把自己全身上下包裹起来,如果可以,她情愿去一个无人烟的地方,不想听别人背后说她跟儿子是克星这些的话语。
西山脚下三家人,她娘家,大伯家,还有三叔家。
当年祖父就觉得这里空场大,可开的地也多,三个儿子不用分开,每家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