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意了,打开手机,翻看今天课堂上拍下来的板书。
整整三天,许青舟基本都沉浸在各种复杂的数据之中,仿佛找回了当初主持实验时的状态,保持图书馆、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然而即便是这样,截止到第二天的晚上,他也只完成了第二套模型的建立,在考虑磁场强度对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同时,加入温度这一变量,对模型进行优化,让它包含温度对临界磁场强度的影响。
临界磁场强度$b_c$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为:
b_c(t)=b_0\cdot(1-t^2/t_c^2)bc(t)=b0?(1?t2/tc2)。
许青舟打开电脑,进入python,将这个温度依赖的临界磁场强度代入到临界电流密度的模型中。
bc=b0*(1-(t/tc)**2)#计算临界磁场强度
ifbc
raisevalueerror(“temperatureistoohighforsuperconductivity.“)
jc=j0*(1-b/bc)**n
returnjc
...
许青舟把数值带入进入之后,突然发现有好几组数据异常。
(b,t,j0=1e10,b0=12,tc=4,n=1)
输出的数值,n应该是2。
n是电流密度随磁场强度下降的速度,这意味着22号样品第10次测试时出现问题。
自习室中,除了许青舟,还有一位奋战的男生,看着许青舟身前摆满各种数据,还有厚厚的草稿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计算。
男生忍不住一阵感慨,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大神。
他连续两天都在自习室遇到这人了,似乎在做一个极其艰难的验算。
男生深吸一口气,打起精神,心中突然有了胜负欲。
学习上比不过,熬夜上课不能输!
这头,许青舟完全没注意到男生奇异的目光,他已经开始详细筛查各项数据,首先检查模型,模型没问题就检查数据,时间,磁场强度...
在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