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剌楚材是读书人,是大辽的王族后裔,是大金国宰执之子。他虽是定海军政务的股肱,但行事风格其实和郭宁大不相同。如果说郭宁是火,他就是水;郭宁是野地里肆意扑食的猛兽,而他始终是能够凤仪雍容于朝堂的士大夫。
此前定海军在山东、辽东,已有依托军队形成的基层治理经验。郭宁入驻中都以后,本打算在朝廷体制之外另起炉灶,以军队自办的学校培养人才,充实其间。
而军队内部有些行事激进的军官甚至暗中串联,打算把城里的高门贵胄,尤其是女真人的高官斩尽杀绝,然后直接拥戴郭宁坐上皇位。
在这种狂热情绪下,唯独移剌楚材私下劝说郭宁:军事上高歌猛进的时候,在政治上、经济上或许就得格外小心翼翼。何况自古以来将图大业之人,树敌一个两个就够了,没有主动把一大批人全都放到敌对立场上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大金有数十年来一点点完善的中枢治理体系,就算其中有许多需要区别对待的人物,也没有必要一脚踢开。
值得庆幸的是,郭宁凶恶的作派之下,始终保持着冷静异常的态度。他很赞同移剌楚材的意见,并且愿意给移剌楚材以时间和权柄,去慢慢争取值得争取之人。
所以才有了郭宁对完颜承晖的厚待,有了都元帅府直接领兵而遥制政务,中都枢密院则大量引用朝廷官吏,与之更始的局面。
问题是,这种局面在蒙古人威胁近在咫尺的时候,或许可以长期维持。那时候移剌楚材也能看到暗流,不过也终究只是暗流,拿不上台面。一旦蒙古人的威胁稍稍退去,各种各样的跳梁小丑却全部冒了出来,便说群魔乱舞也不为过。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移剌楚材起初觉得荒唐,但后来反复想想,也能明白他们所秉承的道理。
某种程度上,定海军和蒙古,都是建立在强大武威基础上的政权。
只不过蒙古是以其武威,实现掳掠和征服,并以掳掠和征服来的利益凝聚人心。一旦其武威受挫,成吉思汗承诺的、源源不断获得利益的前景就会出现问题,于是整个政权立即开始动摇,内部矛盾此起彼伏地爆发。
而定海军这边,是以自身的武力,保障疆域内的安全。无论地方百姓对军队的支持,还是此前朝廷对他们的容忍,都基于同样的前提,那就是定海军勇敢善战,能与蒙古军厮杀,缓急时可以救命。
甚至在定海军控制中都以后,不少方面持续隐忍,也是为此。局面明摆着,离开了定海军,谁都没有抵挡蒙古的胆量。任何势力在中都取得优势以后,都得对上蒙古军,而结果压根不用猜测。
但这个前提,在成吉思汗发起西征以后,就不存在了。
蒙古军在战略方向上的大调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变的,如果蒙古人的矛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