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芯武是第三个看到这篇研究稿的人,他很快意识到研究的价值。
余切言之有物,不像假的。
但是,妈的,他怎么晓得的?
刘芯武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研究红学,并学习了一些方法论,也尝试文学方向上的研究。
他比其他人,更知道余切研究的破坏力。
不体面的说,大师地位的确立,有时仅仅出自一篇平平无奇的研究稿,以及前一个大师的落幕。
以红学研究为例,该研究以五四为界限,在前后两百年经历了新旧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是“考证派”大占上风,考证派的难点在于多方考证,需有详实可信的资料作支撑。
当年开创红学“考证派”的胡适一帮人,正是踩着蔡元培的“索隐派”上位的。那一年,胡适在蔡元培手底下做任课教师,那一年,胡适三十岁。
蔡元培没有为难胡适,而是发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在当时许多人自发针对胡适、孤立胡适的时候,反而给这些人发茶叶,意思是你们肚子里太脏了,请去喝点茶清胃。
现在余切青出于蓝,把《百年孤独》作品本身,和拉美的社会历史相结合了,语言亦不失美感。
国内懂拉美文学的人极少,这些人当中,同时懂拉美历史的更少,余切这一篇研究一出来,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和水平。
刘芯武感到后悔,因为他来不及做“兼容并包”的姿态,他的反对意见,已经过早的放出去了。
我只是打牌的时候,随口批评一番年轻人罢了——他怎么就写了这个?
随着阅读的深入,刘芯武直冒冷汗。
处处都是有道理的,然而越是有道理,越让他发觉大事不妙。
“推入到无尽的孤独之中。”刘芯武喃喃道。“谁在乎我孤不孤独呢?”
难道,后来有人讨论到拉美文学研究者余切的时候,还会谈到站在他对立面的我吗?
我这个,在历史关头起到阻碍作用的前浪?
研究者在智商和经验上的兼具,使得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