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困局,表面上是钱荒与粮荒,但本质是人荒。
人,是劳动者,是生产三要素最重要的一环。
对目前的李唐来说,缺人就意味着税收减少,就意味着世家掌握着大量的人口。
从大业七年山东王薄起义开始,到贞观二年梁师都被灭为结束,隋末大起义和李唐统一战争,前后共计十五年。但是,这十五年厮杀的激烈程度,或者说人口损失的程度,不能与甲申国难相比。
甲申国难,是满清蛮夷和汉民族之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生死之战。人口别说减少三分之二,就是再多,也符合历史规律。
但隋末至唐初这十五年,是汉民族内部争斗,绝对不会出现一方将另一方杀绝的现象。一般来说,战场上折损两成,基本上都溃散了,剩下的人就等着收编吧。
史书上记载河北山东一带出现千里荒野,但这也只是河北与山东如此,黄淮以南和其他地区,并没有这么夸张。
首先,杨广三征高丽,多是从河北山东征兵。
其次,从第一支起义的王薄开始,孟让、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孟海公、甄宝车、孙宣雅、郝孝德、杜伏威、左孝友、卢明月、王须拔、魏刀儿、徐圆朗、窦建德、高开道、刘黑闼等人,皆在河北山东举旗造反。反复厮杀之下,赤地千里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先后到达河北后,也杀了一批有着浓重的反抗情绪的当地百姓。
综上所述,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河北与山东两地,人口损失最多也就八百万左右。
再加上其他地区的五百万的人口战损,和逃入深山与岭南的两百万人口。人口总体减少的数量,也就在一千五百万左右。
但还有一千多万的人口,哪里去了?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政权以后,一直到四九年,奴婢制都是存在的。并且,奴婢是不被算作人口而登记在册的。
隋唐时期不但存在奴婢制,更有世家的存在。
在单个家庭力量很渺小的时代,每逢战乱与天灾的时候,向大家族寻求庇护,是人们求生的本能。而蓄田与蓄奴,是大家族保证传承的最基本做法。
所以,隋末到唐初这十几年,有一千多万的人口,从政府的户籍簿上消失,但这些人却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家族的账本上。
受时代的限制和出身的限制,李渊和李世民就算能看清现状,但也无力改变。反倒是一心想要做皇帝的武氏女帝,无意中压制了世家这个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才有了李隆基所谓的开元盛世。
所以,成就李隆基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武氏女帝。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