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可是四百斤啊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以北小麦的亩产量就没有超过三百斤的。
殷清风解释道:“一亩田能打多少粮食,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是否深耕细作、是否种子饱满、是否风调雨顺等。除了这些,土地的肥力也是关键。梧桐的花和叶、畜粪和夜香、苜蓿和地龙都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殷清风没敢说还有蜜蜂,他不想费口舌去解释授粉有什么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苜蓿和梧桐很难得到,但畜粪、夜香和地龙却是唾手可得的。”
李世民和长孙氏这才恍然,原来三石两斗是这么来的。
现代农业为了追求高产量,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杀鸡取卵。
他们明知道各种农药用得越多,土地肥力消耗得就越快,也明知道使用农药后,不但害虫有抗药性,一旦停止只用农药后,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