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这个说法,毕竟好不容易有个符合逻辑的解释,于是各种理由都被提了出来,比如既然是做梦,有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奇迹导演或者正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的思路。至于一边寻找着逻辑一边又说又不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会不会有些奇怪,那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总之,热烈的争论又开始了,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穆赫兰道》在戛纳的声望又提升了一截,俨然成了电影节上最为热门的电影,到这里参加电影节的人们要是不去剧院了看上一场,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
然后,很快又影迷火上浇油,在网络上发表了“奇迹导演是在向大卫?林奇致敬”这样的帖子。
“只要有人看过大卫?林奇的所有作品就会发现,阿德里安这部新作有着多少典型的‘林奇式’风格的语汇和场景: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歌者已倒在舞台上却仍然嘹亮绕梁的歌声,还有着谐仿黑色电影的情节:失忆的性感女人,穿着风衣墨镜的高壮白种男人等等等等。阿德里安之所以在首映之后宣称这实际上是大卫?林奇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部致敬之作!”
这是那个影迷帖子中的一小段,接下来更是详细的剖析了《穆赫兰道》和林奇的那些作品的相似之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写文章的人原本曾是阿德里安的影迷,他是那种小众电影的爱好者,林奇的那些诡异电影正和他胃口,也因此喜欢往欧洲电影节跑。
当初是因为《两杆大烟枪》以及《低俗小说》喜欢上了阿德里安的,在他开始执导主流电影后又随之离开,这次来到戛纳来听说他又有新作参赛,随即抽时间看了一场。这样的人自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当即开始乐此不彼的猜测起剧情来,后来又在报纸上看到了阿德里安在首映后说的那番话,当即开始比较起来,于是就有了那篇帖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进行了斥责,尤其是那些阿德里安的死忠影迷,认为这分析毫无道理,完全是牵强附会,奇迹导演不需要向谁致敬。但是这个影迷也有部分支持者,就和报纸上关于如何解读《穆赫兰道》那样,也是一番争吵,到最后被嗅觉灵敏的家伙转载到了报纸上面。
这样的消息刊登出来可想而知又会让多少人跌破眼镜,大卫?林奇的诡异风格作品在欧洲这帮人眼中还是很有艺术感的,所以他在这边受到的关注要比好莱坞太大,自然有人熟悉他的风格,这篇帖子被转载之后,立即又有人出来表示确实非常相似。
“这很不可思议,但《穆赫兰道》的确有着很明显的‘林奇式’风格。”一位比较著名法国影评人这么说道。
于是围绕这部电影所产生的种种消息更加混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