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追逐时髦的标志,还是货物短途运输最好的工具。虽然李书福一点也没有做摩托车的经验,不过,他天生就是绕开红灯走的天才。没有技术。就四处挖人,没有图纸,就拆了别人的车子依葫芦画瓢。
最要紧的是没有许可证,他跑到首都机械部的摩托车管理处,问人家说他们想生产摩托车,是不是这里批的?
被问的官员反问他,知道国家产业政策不?
李书福回答说报纸上登过。
官员顿时就笑了。说看见了不就行了嘛,你还来干什么呢?
不过这事情还是没有难住李书福,他很快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花钱买了一张许可证,正好当时台湾的光阳公司刚刚生产出一款踏板式摩托车,很受女性骑士的欢迎,李书福当即把它引了进来,成了大陆第一家生产该款摩托车的厂家。
吉利摩托车的成功,让李书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一九九七年的时候,大概是收到了香港回归的刺激,他突发奇想,宣布要造汽车。
当时中国的汽车产业可用八个字来形容,“暴利可期,布局已成。”
宏观来看,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央政府试图启动内需市场,汽车与房地产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家用轿车的拥有量连年翻番。众多专家纷纷预言,中国的家用轿车时代已经到来了。与此相关的是,汽车行业的暴利现象已昭然若揭。
有人将中国与美国的轿车价格进行比较,同等性能的大众甲壳虫,中国的售价是美国的三倍多,别克的售价比是两倍多,丰田花冠的售价比是三倍。让人吃惊的暴利,无疑意味着汽车行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就产业现状来看,却是一派让人莫名感慨的景象,在一九七八年国门洞开之时,跨国汽车公司就被获准涉足中国汽车制造业,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法国标致,日本丰田、三菱及日产等纷纷选点设厂,中国民族汽车产业原有的红旗牌及明珠牌相继被巧妙的消灭。
曾经有人用百病缠身来形容国内的汽车工业:投资分散,开发能力差,生产成本高,销售服务体系近乎原始。因此有人断言,如果汽车业不能通过巨额资金的筹集来完成结构调整和重组,全军覆没绝非危言耸听。
在这种大环境中,李书福贸然闯入,自是无人喝彩。
“当时我手里有一亿的样子,因为太少,所以就学了曹孟德在赤壁之战中用的那一招,对外人号称五亿。”李书福对江风笑着说道,“可是,即便是五亿,在汽车业界听来也是很可笑的。”
江风点了点头,心道我当时搞汽车投入了多少钱啊?估计现在算起来都算不清了。
据李书福说,与他同省的另一个著名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当时也有造车梦想,他在汽车配件业已浸淫三十年,一直渴望打通产业环节,造出中国轿车。当他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