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揶揄“票房毒药”的妮可·基德曼,本周“一如既往”地克死了《黑暗物质:黄金罗盘》,作为在3800家电影院大举抢滩的“新线公司40周年豪华纪念品”,《黄金罗盘》既拥有叫好叫座的原著小说,又紧握高达1.8亿美金的巨额预算,因此,各界仍普遍看好它会以5000万级别以上的首映数字高调开张,并最终进账2亿以上的北米票房。
孰料实际收割的2600万仅为预期的50%左右,打造“第二个《指环王》”的美梦瞬间破灭为“第二个《龙骑士》”,单馆的“亩产”居然只有可怜的7400元,星期六当日的上扬程度也大大低于《哈利·波特》系列或《纳尔尼亚传奇1》的同期表现,甚至不存在今后展开长线攻势的希望。
按此形式,《黄金罗盘》很可能以不满1亿的最终收成一败涂地,新线高层“制作三部曲”的计划恐怕也顷刻烟消云散了吧?横向对比,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来看两年前同期开画的《纳尔尼亚传奇1》:首映、最终的北米票房分别为6500万、2.91亿,……对比之下,触目惊心啊。
虽说2003年封后奥斯卡的妮可·基德曼,近期稳步发挥着“票房毒药”的特效,但与由她主演的其他几部电影一样,《黑暗物质:黄金罗盘》的问题同样不怨妮可,当然,在挑选剧本的关键环节屡屡失误,仍旧不可饶恕。
《黄金罗盘》为什么败得这么惨?原著小说的商业价值大大低于《哈利·波特》、《指环王》、《纳尼亚传奇》,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自上市伊始便活在《哈利·波特》系列的阴影下。
尽管同时代的两套佳作都自创了无数奇幻概念,但《哈利·波特》的“魔法”显然比《黑暗物质》的“精灵”更讨巧,不仅如此,《哈利·波特》系列小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更容易吸引上下毗邻的其他年龄段的读者;而《黑暗物质》貌似以小女孩领军,却暗藏着成人都要望而却步的深刻世界观,以及“不太文科”却“十分理科”的天文、物理,难得从浩大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还是看不到后两集的曙光……
二是失败的改编导致原创性和新鲜感丧失殆尽,会飞的女巫在《哈利·波特》里一撮一簸箕,能说人话的灵兽在《纳尔尼亚传奇》里扔一块砖砸死两个半(那半个是人马),“白袍巫师甘道夫”降格为“身批银盔的北极熊”(伊莱·迈克莱恩配音),……甚至连一条喷火的龙都没有,《黑暗物质》拿什么跟其他几位豪强大户抗衡?当然是早期机械工业时代的黑暗世界观、独门秘制的“并行空间”、影射“原罪”的精灵切割理论、“倡导无神论”的论辩焦点。
没想到上述四大原创内容改来改去只剩“世界观”一则,第三、第四条因为害怕被宗教团体抵制而在剧本撰写阶段刻意弱化,有《达·芬奇密码》越吵越红的宝贵经验摆在眼前,居然敢视而不见,这不是咎由自取是什么?提起第二条“并行空间”就更加令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