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汴梁派人来召陶谷,据说要他回朝复命,即将有大用。
韩熙载得到消息,携酒相贺,陶谷的脾气本来就大,这回更加是眼高于顶,只管自己督饬随从整理行装,对客人也不大理睬。
到了晚上,听到有人叩门,陶谷开门正是朝思暮想的秦弱兰,她一进门就把烛火吹灭,投体入怀,自道感于知遇,以身相报,不过名节相关,所以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方来相就。
陶谷不曾想有这样一番艳福,芗泽初闻,喘气细细,一切都似梦如幻,直让人有遇仙之感了。
一夜缱绻,天明之时,秦弱兰起身整衣,又对陶谷说,希望能够留下一番墨迹,作为别后思念的慰藉,陶谷志得意满,正待借文字发泄一番,不过时间上不容许他精心构思,便写了一首小令,词牌叫《*光好》。
这首词是这样写的:好因缘,恶因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再把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写罢交付秦弱兰,陶谷的精神又全放到离别之事上了。几天之后,李煜设宴,为他践行,酒宴上,陶谷还是照旧,架子拿得十足十,不言不笑,弄得宾主都分外尴尬。
李煜心中生气,命人取来琉璃钟――这是一个里外晶莹的水晶酒盅,五寸口径,高有一尺――倒满了,可以容纳三升酒不要说陶谷这样不善饮酒之人,就是素称海量的,喝下一盅,怕也要立时化作一滩稀泥
陶谷自然不喝,李煜也不着急,“看起来,要有歌ji劝酒,陶大人方才赏脸。传歌ji”
教坊早已等候,听见传唤,有一名歌ji盈盈上堂,手持檀板,当筵而立,正是秦弱兰。
陶谷立刻知道坏事了,而秦弱兰视如未见,轻击檀板,曼声高唱,开口便是‘好因缘,恶因缘’,分明就是自己所写的那首《*光好》。
众人心知肚明,纷纷看向陶谷,之见他脸上青一块白一块,坐立不安的样子,忸怩万状,平日的威严早就无影无踪了。
唱完一曲,秦弱兰领着内侍来给他劝酒:“大人,请干了这一盅酒?”
陶谷知道不能讨价还价,硬着头皮干了一巨盅酒,谁知道李煜仍然不肯放过,吩咐一声,“好事成双,再劝陶大人一盅。”
陶谷实在喝不下了,一再艰拒,终于惹恼了李煜,命内侍强行动手,掐着陶谷的脖子,硬生生灌了下去
他本来就量浅,喝得又急,因此很快就涌了上来,伏地大呕,弄得一片狼藉,大大的失仪了。
这还不算,李煜在这几日之中,派人到了开封,到处散播陶谷在南唐的风流勾当,那首《*光好》的小令,也成为街知巷闻的阴词浪曲,当然,如何灌酒的内容不会说,只是说陶谷在吴王设宴践行的时候,如何的酗酒大醉,狼狈不堪,丢尽了大邦威仪。
这样的结果就是本来后周的国主有意召陶谷回国之后,予以重用,经此一事,认为其人秉性荒疏,奉职无状――这份本来应该有的恩命,也为之取消了。
不过后人谈及此事的时候都认为,陶谷虽很是骄横,但是南唐建都江陵,正是天下菁英齐聚之地,行事之间当心存圣人忠恕之道,又何苦出此下作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