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提出的诸如勘察边境、设立领事馆的请求,其他的,一概拒绝。
消息传来,最高兴的莫过于在黑龙江地区厉兵秣马的穆沙维耶夫了,他全力以赴从事的阿穆尔事业,若是为格尔斯在即将成功的前夕将功劳夺过去,他的心血就全数毁于一旦了,而中国方面的拒绝,就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于是,他一面向俄皇报请,一面进一步向黑龙江地区运兵移民,做好武力解决问题的准备。但来自陆军大臣苏霍扎涅特的一封信,让他火热的心思,凉了一半。
这封信是以私人信函的方式,向他转达政府的决议;“对于您进一步要获取阿穆尔河左岸的夙愿,我不能赞同,依我看,您对于清朝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担心,不应影响我国与这一地区的关系,我们不应着眼于清廷,而应着眼于这个地区——将来不论谁来管理该地区,都必须得到我国的承认,尽管这种承认是非正式的,只要我们能够平平稳稳的,不引起政治的占有阿穆尔即可。”
穆沙维耶夫自然非常不满意,但在这封信的最后,苏霍扎涅特写到,“……我可以极其机密的向您透露,请尽管放心,皇帝陛下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控制整个阿穆尔河左岸的决心的。”至此,俄国侵华扩张的整体蓝图就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不久之后,穆沙维耶夫一则为身体原因,再一则,他知道,短时间内,俄国对于中国的行动不会展开,索性赴欧洲疗养去了。
一直到咸丰十年,阿穆尔河一事再度被俄皇提到议事日程之中,为担心引起中国激烈的反应,俄国人绕了一个极大的圈子——以和中国人重新商讨当年《尼布楚条约》中双方边境待定区域为由,派人到北京,先看一看中国人的反应,再确定第二步的行止。这一次派出的使团的正使,就是穆沙维耶夫。
这一次到中国来,俄国人打着的算盘是通过和中方商讨尼布楚遗留问题,达到探听中国态度的目的,这里面有一个缘由,大约是这样的——。
《尼布楚条约》在签订的时候,共有三分文本,分别是俄文版、满文版、还有拉丁文本。这是因为在签订合约的时候,彼此不同对方语言,只有拉丁文是双方都能认可,并且签字,作为官方文本保存,而俄文本和满文本作为交换文本,交予对方。
在《条约》中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格尔必齐河源向东绵延至海的外兴安岭为界。只有乌第河地区由于外兴安岭在东部分为南北两支而未行划定,而这一次穆沙维耶夫等人所定下的计划,就是从此下手。
当时所签订的三种文本中关于这一段未定区域的解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分别援引如下;拉丁文本的记载是:‘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满文本的记载是:惟乌第河以南、所定之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溪暂行存放,俟各自回国查明后,或遣使或行文,再行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