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总管,未必会有将士诚服。征*时也是分成一道一道的,一道一两万人,现在一道大的有三四万,四五万人,小的还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评书中说的前军、后军、左军、右路、中军等等。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不可能十几万人扎在一起,那准得完,得分成几路,每路又分成几小路,也就是一道一道的由来。
想到这里,李威摇了摇头,自己领过军队,甚至射杀过一人,还学了李靖的兵法,现在脑海里想像,都有些糊涂了。这个李敬玄率军……
“最后更切记了,吐谷浑已经一割为二,亲唐的吐谷浑皆迁居于我大唐领土。现在青海的吐谷浑皆是亲吐蕃的部族,上次薛仁贵正是没有注意,才导致大败的,论钦陵一共出了四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就是从吐谷浑抽调出来的。不能对他们抱以侥幸之心。但有一点,吐谷浑各个部族百姓生活不是很好,这可以利用。就是这也要注意,有的部族百姓生活苦,对酋长依然忠心耿耿,有的部族百姓对酋长不满。只有后者的才能利用。要么就是党项人,生活低下,吐蕃人又轻视之。这也可以拉拢。”
但以士大夫居之的李敬玄会不会愿意与这些低贱的蕃人交往?
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吩咐,朝廷得准备好战败后的抚恤吧!
还是嘱咐了一句:“缓进稳防,每进一步,立即扎营,修建城堡,只要防守妥当,火药投石机就能派上用场。这是我军之长。若躁兵轻进,必然大败。”
“但是殿下,朝廷发出大军,如何能做到缓进稳防?”
十几万大军,每天的消耗,将是惊人的数字。不仅是粮草,还有武器,以及其他物资,朝廷也不容许李敬玄象蜗牛一样行军。
李威有些急躁,就这样,未必不败,还想急着收复大非川与乌海?喝了一口茶,静了静心,说道:“不允许也要这样做,虽然朝廷会有人弹劾,但比大败而归强。战争未必非要杀许多敌人,才是胜利。那么也没有了善战者无赫赫战功这句话的由来。若你真这样做了,那个论钦陵非得着急不可。不相信,你可以看一下斥候带回来的情报,吐蕃因为穷兵黜武,各部民心皆不稳定。消耗下去,吐蕃准会内乱。但是你战败了,挟大胜之势,朝廷布置许多的反间计也随之失败。至于朝廷,由孤来替你抵挡,等刘仁轨回来后,我向他劝说,再劝说裴侍郎,以及其他大臣,合力说服父皇。就是消耗,若你能做到牵制论钦陵大军两年,那么你会看到许多对我们大唐有利的变化。”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