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布衣行急
这一段所有章目合起是水龙吟,看了二十几首,包括辛弃疾那首有名的楚天千里清秋,皆与故事情节误差大,于是自创,合在一起正好是悼念唐朝青海战事的。将就各章内容,很不好。请大家不要计较。前面写了李靖与薛仁贵,这一句是写薛讷的,接下来是哥舒翰、高仙芝。这四字喻大战在即的紧迫。
感谢hanry成为本书的掌门。
顺便说一件事,三天爆了二十八更,包括零头一万来字,近十万字。老午不得不喘一口气,不过看一看,能不能一号再拼一拼。继续*支持。
====================
裴行俭说了一半,听到捷报,他就一直在沉思。
不是站在太子立场考虑的,而是将自己换作了论钦陵,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何破解李威这种防守反击的举措。论钦陵种种挑衅行为,是一定发起大战了。而且也回到逻些城,不用说是继续征调吐蕃强兵过来。但进攻损失必然惨重,李威修建的这一座座关卡当真攻不下来?能攻下来,可是每攻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牺牲,有可能打到鄯州,他手下的人马就打光了。
不攻李威是准备硬耗,唐朝能耗起,吐蕃那个贫困之国,怎么能耗得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攻克李威。
不是他想攻克李威,站在敌人立场考虑,找李威战术的漏洞,然后立即写信通知他,毕竟是论钦陵,不能马虎的。
但太子的大捷,也确实使他产生想投身军旅的想法。呆在吏部,因为武则天的压制,成了千年老二,也呆厌了。李治问,于是不自觉地说了出来。
李治没有吭声。
裴行俭前去,比较适合的,西南一役,表现了军事才华。可是前段时间李威向裴行俭学习兵法,来往密切,知道的人不多,李治也以为是在交流书法。真假交流没有过问,放开两个儿子去争的。即便有不快,也拿裴行俭无辄,在朝堂上裴行俭吸取了年青时的教训,很少发言。为人低调,在吏部又十分称职,若不是压制,按能力与履历,都可以做宰相了。
这不是他考虑的,是想裴行俭与小五的关系,李敬玄走得近,可是官职已经封顶,但裴行俭不同,有很多“升值空间”。这样的大臣怎么能让他回到掌握了十几万大军的小五身边?
这是一个小插曲,裴行俭文采也不错的,立即作了一首小诗应付了事。
大多数大臣开心地散宴,肯定少数人不会开心的。此事就传了开去,百姓也开心。作为唐人嘛,总是希望前方在打胜仗,虽然没有击毙敌人的十万二十万的,也不错啊,二战弄掉了吐蕃四万多人,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