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匠,特别是闽江口一带的船匠,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大多在闽江口制造。
郑和下西洋时之所以能造出那么大的船,主要是宋朝留下的遗产,如今海禁多年,宋朝的许多技术已经失传,但福建的造船业依旧是大明最先进的存在。
船型赵岩并不缺,郑和下西洋时的船明显不符合他的要求,重要的还是技术。
目前造船厂正在建造赵岩给出的飞剪船图纸,飞剪船是一种运输船只,是帆船中最快的,横跨大西洋只要13天,从山东到曰本,用这种船估计两三天就能到达。
不过飞剪船的缺点就是无法作为战舰使用,另外也无法运送易碎物品。若是要去曰本贸易,还得造些平稳的福船来运送玻璃、瓷器。
同时还要造些战舰护航,到曰本贸易绝对是虎口夺食,荷兰人、郑芝龙都盯着这快肥肉,赵岩要横插一脚,自然得有足够的战舰进行护航。
到曰本贸易方面赵岩并不急,不过军器局正在抓紧研制火炮,目前火炮已经设计出了几种。
不过都不太符合赵岩的要求。
海军的火炮,重一点没有关系。不过要求射程远,射速快,精度高。
架退、螺线、后装、炮套、缠钢丝,赵岩把这些技术一股脑的弄了出来,让军器局的火炮实验室抓紧时间研制。
架退炮能提高射速,拿破仑滑铁卢时就是因为炮兵打炮打没力气了,毕竟复位炮管很花力气的,而且还耗费时间。
螺线能提高精度、射程,采用螺线必然要采用后装的方式,否则装弹很困难。而后装的炮弹必须使用柱体,单纯的柱体炮弹是不行的,闭气姓太差,所以还要加上紧塞器。
炮套、缠钢丝的技术是为了防止炸膛,可以装上更多的火药,使火炮威力提升,炮套一般海军使用,因为不必要担心重量问题,缠钢丝则是陆军炮使用。
同时把火炮前装变后装,在船舱内就能直接装弹,即安全又快速。还可以在大炮上装望远镜,这样能提高精度。
火炮的优良与否,直接关乎到海权问题。
这些目前还未出现的火炮技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只是缺乏一个创新而已。
赵岩虽然在工艺上水平不高,但这些技术完全掌握。而那些工艺,则由那些工匠去完善,没他什么事。
军器局的火炮实验室,成天都在打炮。轰隆隆的像打雷一样,赵家堡的人们已经是见怪不怪。
火炮实验室所需的材料、人力都是优先供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