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上千具引擎的轰鸣,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库尔加森坦克战爆发。
巴拉诺夫确实非常谨慎,即使部队转弯收缩准备渡河,但依然在几个方向布设了防线。虽然北面后背的防御最差,但依然有一个完整的步兵团和31辆t26坦克。步兵团里除了6门76毫米反坦克炮外,还有四门122毫米榴弹炮。当赵登禹的510团卷起泥浆出现在十公里外时,哨兵就及时发现了来自后背的偷袭。来不及挖掩体的步兵立刻借用大树和岩石部署反坦克火力,还将122毫米榴弹炮放平,准备靠口径抵挡坦克的冲击。
赵登禹当然看不上这点火力,36型主战坦克正面可以在500米内硬抗122毫米榴弹的进攻。但让他郁闷的是,这场期待许久的坦克大战的第一枪,还是被空军抢了先。
十四架从二线机场赶来的轰十率先抵达战场,长机驾驶位上的罗军上尉一路都在骂这种刚准备的新飞机。对于看惯了优雅外形的飞行员来说,轰10是一种很难看且操作困难的飞机。外形短粗,机头大,机翼宽,两台发动机嵌入经过加固的狭长机翼内侧,加上增重后的装甲,使得它最快时速只有470公里,而且为满足大载弹量和装甲防护,几乎所有内部空间都被用于加固和提升弹药载荷,这导致四人机组必须挤在狭窄空间内,最大航程也不足1600公里,满载最大作战半径只有380公里。真正让空军下决心采购它的原因,是陆军对化蛇乙战斗攻击机诟病很大,载弹量不足,无法长时间滞空支援等等。在化蛇战斗机已经没有潜力改进的情况下,空军才采购了这种双发短距前线支援机。
轰10虽然不被空军重视,但对陆军来说却满足了短距离前线支援。并拥有较长滞空和大载弹量等要求。尤其是它的双联复合挂架,被认为是战争开始后空军最大技术创新。抵达战区后,罗军收到了范少伯要求先炸架桥和浮渡设备的引导信号,于是停止牢骚,在河道上空大转弯后,降低高度沿着河道向库尔加森冲来。
“开炮!开炮!”亲自监督架桥的政委急的亲自冲上防空卡车,指挥高炮对空射击。
还没从后背突然冒出敌军坦克的震惊中清醒过来,巴拉诺夫少将就不得不先应付空中威胁,携带的车载7.62毫米防空机枪和37毫米高炮立刻洒出密密麻麻的弹雨。但除了要小心37毫米高炮直接命中外,轰10底部装甲对7.62毫米高射机枪完全免疫。所以罗军很快降低到800米,对准正在架设的第一道浮桥。当细线般的浮桥和进入准心后,手指轻轻一扣。
两两一组的火箭弹从机翼下喷洒而出,虽然对地火箭弹的命中精度不是很高,但依仗皮糙肉厚降低高度的轰10为击中目标提高了概率。等罗军第五次扣下扳机,正在架设的浮桥上暴起数团火球,整个桥体从中间断成两截。炸断第一道浮桥后,罗军已经失去高度,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贪功而是先拉起飞机。转个弯后去对付库尔加森的苏军主力,将后面的轰炸任务交给战友。
轰10中队轮番从河面低空掠过,很快就炸坏了正在铺设的三道浮桥,还用火箭弹反复对岸边的苏联工兵团进行扫射。轰隆隆的爆炸中。苏军工兵团死伤惨重,大量卡车和架桥设备都被火箭弹摧毁。而折返的罗军此时已经到了库尔加森上空,开始用机头的双联40毫米炮向地面防空和装甲目标发动进攻。即使是t34,顶部装甲也挡不住40毫米炮打出的穿甲弹。要不是飞机打坦克无法获得最佳穿甲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