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对地方势力的一个反扑。不过事实并无任何改变,只不过由庄姓之王改为李姓之王吧了。
现在孝烈驾崩,纷乱又再出现了。
李良阴差阳错。被迫赶上了这个“盛会”。
骤听楚国似是乱成一团,但事实却非如此,秦人由于国内连丧两王。嬴政又年幼,军方和吕不韦的斗争成了拉锯战,更须集中全力去防卫东三郡,楚国遂得偏安南方之局。
一直以来,由于经济的蓬勃,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味儿,和北人的严肃紧张。成为强烈的对比。
当离开了秦岭,再翻了两天起伏不平的山路后,终抵达了汉中平原。
在庄夫人派出两名家将去给滕翼送信后。众人朝寿春进发。
李良严格说起来,也算是荆楚人,特别了解楚国文化。
这时节虽然战乱纷繁,但时下的大多数文人对楚人的文化却一向倾慕。像他们的始租。并非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河神更是位妙目流盼的美女。其他的神祗,或是彩衣姣服的巫女,又或桂酒椒浆的芳烈。楚辞更是音节委婉,词藻缤纷,充满哀艳缠绵的情绪。
庄夫人使人来唤,要他趁旅途无事时,教他学习滇地的乡音。
李良因为生活成长和工作关系。本身就会很多语言和方言,对这时节的楚地的方言有些兴趣。反正随着大队人马,速度不会很快的,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学习了。
当时战国最流行的是周语,各国王族和有点身分的人都以此作为交流的言语。
因地域的不同,周语自然夹杂了各地的方言和用语。
所以只听口音,便可知大概是那个地方的人。
差异最少的是赵、魏、韩三国,这是由于她们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
秦人则因本身文化浅薄,又与三晋为邻,所以口音用语非常接近三晋。
差别最大的却是楚国了。
直至此时,楚人仍被讥为“南蛮”,用词上分别更大,所以李良要学习带着滇音的楚语,自是废了一番心力的。
楚人的根据地,以长江两岸的广阔地域和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为中心,再朝南开发。
寿春位于长江之北,淮水西岸处。比之最初位于洞庭湖西北角的旧都“郢”,足足东移了过千里,虽远离秦人,但亦明摆出没有卧薪尝胆,以身犯险的勇气,难怪楚国虽大,却是三晋人最看不起的一国。
走了五天后,过了桐柏山,到达淮水西端的大城“城阳”众人找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