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传递给车体。
车辆的体积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后期的设计中,增加了弹簧减震之后,乘坐的舒适性有所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明大陆发展不出真正实用的四轮马车,难道一个小小的转向装置很难吗?
李子强董事当时在网上说:“我小时候偷工厂的滚珠轴承做过滑轮板车,连我那时候都在脚蹬子装一个转向轴承……明大陆上的人有马车两千多年了,不会那么笨吧?”
有个技术员随手就敲了一份帖子发出来了……同时他也笑着说道:“哎呀,这么巧啊,我那时也动手做过滑轮板车,从坡上往下放,老爽了。”
别的技术员插嘴说道:“巧什么?火药枪、滑轮板车这是当年的两大杀器------”
众人于是开始跑题,但还是有人认真地看了帖子。
那帖子写着:
1、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理因素。
欧洲是地球上最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尔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对于四轮马车来说很合适。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轮马车图出现在北欧南部,同样以平原为主。
反观明大陆地形极其复杂,平原只占很小部分,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围和分割。
四轮马车虽舒适但在明大陆却不方便。尤其在文明发源地黄土高原和长江中游,前者车轮压上去会有很深的车辙,轮子多了反而不稳;后者古代到处是沼泽和森林湖泊,同样不适合。
华北平原可以走四轮车,只是所占面积太小,总不能让官员和商人们不停换车吧,还是二轮车合适。
同时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河流数量多,流程长。总体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余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79条。明大陆地的面积约与欧洲及美国相近,然而大河的数量却远远多于欧洲和美国。
甚至总面积为明大陆地两倍多的北美洲,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大河条数也仅为它的2/3。如果把它的天然河流连接起来,总长度达4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圈半。它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多为东西向,东西水路交通便利,虽然南北方向缺少大河流,但各大河流多南北走向的支流,各支流彼此平行,间距平均。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东部地区南北运输问题,其他地区虽无大的南北向运河,但各支流间不长的路途使得对四轮马车这样用于陆上长途运输交通工具的需求并不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