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历史进程而言,公元1938年底到公元1939年初的这段日子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而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这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亚洲解放之战”,实际上,这场局限于亚洲的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接导火线”。之所以是“间接导火线”,而非直接导火线,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中的其中一方从来就没有正式成为轴心国集团的一分子,这样一来,即使德国、意大利、日本挑起了进一步的全球性质的战争,那么也与这个国家无关。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现在的基本外交原则就是“中立”,哪怕是跟整个英联邦打仗,中国也是不需要任何军事同盟的,中国有信心也有实力单挑这个早已成为破落户的“日不落帝国”,并且也将从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下的亚洲遗产中分割到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足以让人眼红,但是由于欧洲局势的进一步紧张化,欧洲列强却无暇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而美国也受到了同时来自太平洋方向和大西洋方面的军事压力,也只能采取观望立场,无法实施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以制止这场亚洲战争。
正由于欧美列强的迟疑与犹豫,这场“亚洲解放之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生了战略层面的剧烈变化。
1938年11月29日,缅甸北部重要城市曼德勒被中国国防军6军部队占领,同年12月2日,中方起“台风”战役,在马来半岛最狭窄的克拉地峡地区动了第一次6海空联合登6作战,数日之间连续攻克英军防守的重要城镇,截断了克拉地峡的6上交通,并于稍后几天再次起了第二次登6作战,两路并进,直捣吉隆坡,九万余人的英国部队被困马来半岛以南地区,弹尽粮绝,士气低落,走投无路之下,英军司令最终选择了投降,12月21日,英国设在远东地区的最大海军基地新加坡不战而降,章宜海军基地升起了中队的战旗,至此,马来亚战役全部结束,从战役起算起,整个战役用时十九天,在此期间,中队横扫整个马来亚地区,所向披靡,以己方伤亡区区数千人的微小代价换来了歼敌九万的辉煌胜利,如此战绩,令列强瞠目。英国政府恼羞成怒,在毫不妥协的相邱吉尔先生的“一意孤行”下,决定增加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关注力度,将大批驻印度部队调往恒河三角洲,准备迎击中队的进攻,同时极力拉拢法国加入对中国的战争,但是面对德队悍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挑衅性行动”,以及仍在进行的西班牙内战,法国政府如坐针毡,根本不敢在这个时候将军队和舰队调往亚洲,法国政府极力主张和谈,而这个建议得到了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的积极响应。
但是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