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璟跟着他嫂子,在李家住了十二三天。
大嫂的长兄有两次把陈璟叫到外书房,和陈璟聊天。
话题无外乎是“从医还是读书”。
前代的医学名家认为,医者乃仁术,“医出于儒”,想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郎中,要先读儒学。不仅仅是为了医书的解词释义,还要学习儒家的“仁”“孝”。所以陈璟先读书再学医,是占了优势的,比土郎中强多了。
然而,随着大梁开朝,有了科举制,儒学似乎有了更好的出路。
并非学医不妥,只是把苦读了几年的儒学,用来钻研医术,有点浪费。
读书,是件昂贵的事。
既然如此昂贵,自然要用在最好的地方。
就像后世,名牌大学毕业生,去大企业就职是理所当然;若非要去小企业甚至自营,外人甚至至亲不是很能理解,觉得是浪费才华。
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可大嫂长兄话里话外,就是这么个意思。
陈璟也终于明白,为何他大嫂要回姚江住这么久。
她还是希望有个人劝劝陈璟。
女人在这个年代,以男人为天,顶礼膜拜。作为女子,她的话在世人普遍的认识里,是“妖言”“无知”。
她的劝说,怕陈璟听不进去。
而她,又不喜欢旌忠巷那边的人来教育陈璟。在李氏看来,陈璟就是七弯巷未来的家主。不管他兄长回来还是不回来,陈璟都要支撑门庭。
他和旌忠巷的地位是相等的。
他没有必要受旌忠巷人的指点,在气势上输了旌忠巷一成。
这是李氏的小见识。而她自己娘家的哥哥,她从感情上偏袒他,而且又是亲戚,陈璟和她的长兄不存在门第关系,气势上就没有强弱之分。
这样,不会削弱陈璟的男子汉气概。
对于大嫂长兄的劝说,陈璟也是认真对待。
“......还是想从医。”陈璟很明确表达了这个观点,没有敷衍了事,胡乱答应什么。
他的主要观点,是“医者乃仁术,虽不能匡扶社稷,却可以济世救民”。况且,他擅长从医。
大嫂的长兄,并不是思想冥顽之人。对于小辈,他也是鼓励多于苛责。
陈璟不是李氏子弟,他的前途如何,与李氏一族的兴衰无关。见陈璟不肯听劝,李大郎也只是说:“这事,还是得慎重考虑。”
然后就把陈璟的意思,转达给了陈璟的大嫂。
李氏听了,心想:“央及倒是执迷。也不能狠劝。劝得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