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后才会有正式产品面世,毕竟有了自己的卫星系统,oe的信息源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还好的是,蜜蜂对卫星的要求不高,正式版卫星很快就能上天。
正式的“蜂眼”系列卫星依然会是低轨道纳星,将会采用时下流行的立方星设计,规格不会过1ou。寿命也只需要达到1年左右就ok了。再往后星载设备就会明显过时,与其留在天上白白浪费轨道资源,还不如放一颗新的上去。
当然这也是因为低轨道纳星的射成本明显低于高轨道普通卫星,而且模块化立方星技术的成熟也大大降低了卫星的制造成本,才可以这样奢侈的浪费。
外太空并不是真空的,地外空间依然弥漫着极其稀薄的大气。当卫星绕地飞行时,机体与稀薄大气摩擦,度会缓慢降低并因此逐渐降低高度。而更低处的大气更密阻力更大,减效果会更加明显,然后就会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卫星坠落烧毁。
常规卫星一般会配备姿态调衡火箭,能够辅助卫星变轨或提升轨道,从而对抗大地母亲的吸引。一般要到火箭燃料耗尽,或者星载设备失效,卫星才会进入暮年并逐渐降低轨道直至坠毁。
而纳星因为体积限制,通常都不会配备机动模块,因此无法自行变轨补充动能,而且其所运行的低轨道也有着相对更大的大气阻力,寿命天然就短一截。也是因为电子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使得低成本微型卫星也可以实现当初大型卫星才能具有的部分功能,用得起还用得上,这才使得低轨道纳星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同时,为了延长纳星的寿命并降低成本,人们还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为了减少动能损耗特地剪掉了卫星的大翅膀(太阳能电池板),将卫星做成规整的正方体,并将太阳能电池板贴在外表面上,因此被形象地叫做立方星。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正方体可以密集堆叠节省体积,便于火箭运输。通常立方星都做成边长1o厘米的正方体,称为1u。它们还可以进行模块化连接,根据具体需求像搭积木一样把各个功能模块组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卫星,“蜂眼”便加强了对地探测模块,体型也因此有所增加。
虽然正式的“蜂眼”卫星还会委托大学团队进行设计,但上面搭载的星载计算机却会换成蜂心半导体专门打造的抗辐射soc,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以及更低的成本。
同时,这样也可以让蜂心从这个角度比较顺利地杀入卫星芯片市场,他们对这块高毛利的细分市场早已经垂涎三尺就等着下刀子了。纳星的成本再怎么便宜,毛利润也比杀成一片红海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市场要好很多,而且星载芯片小需求、高性能、高可靠的特点也很对马竞的胃口,让他的“手工”cpu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这也是马竞的真正企图,打造一款看起来天地联动、酷炫掉渣的ourearth,然后就能够以此为广告,推销自家的芯片乃>> --